ldquo砒霜治白血病rdquo

-

▲“砒霜治白血病”疗法的半世纪发明人争议,折射出中国科研专利在厘清知识产权上任重道远。(农健/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如同青蒿素,这一有关砒霜的“哈尔滨方案”早已世界瞩目。它的出现,使一种复发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临床治愈率跃升至90%以上。“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

然而半世纪纠葛难清。两度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均被撤,专利唯一发明人被多方质疑,知识产权官司从地方法院打到了最高院。

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还原这一历史公案,不惟断是非,更在呼吁,应对科研专利建立更为完备的披露、登记、纠纷协商调解和法庭裁决方法。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这是被认为继青蒿素之后,最有可能冲击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研成果,却因发明人争议,不仅两度从国家级大奖评选中撤下,甚至专利权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这一俗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癌症疗法,早已世界瞩目。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报道的大型临床数据表明,它的出现,使一种复发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临床治愈率跃升至90%以上。

然而,自其诞生至今近半个世纪,到底是哪些人发明了这一疗法,又是谁将其制作成药,依旧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

年3月23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亚砷酸注射液的发明”第3次出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名单上。这段陈案再掀波澜。

事实上,自年起,南方周末记者就陆续收到海内外学者的异议材料,争议之多,实属罕见。

这段公案的相关人有的已离世,现存人员也垂垂老矣。“我也快70岁的人了,这段历史,再不说就来不及了。”熟悉这段历史的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感慨道。

1

墙内开花墙外香

砒霜治疗白血病,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校史中最值得夸耀的一笔。

年代初,哈医大数名药物研究者、临床医生在走访中,偶然发现了一味治疗癌症的良方,挽救了不少命悬一线的病人。哈医大由此开始探索。他们运用了现代医学的诊断进步,同时参考西方砷剂治疗白血病的历史经验,最终准确找到了砷剂治疗最有效的白血病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此后,利用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即俗称砒霜的水溶物)注射液的联合靶向治疗,将这种致命白血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不过,和许多科研成果一样,这一疗法直到21世纪受到海外认可后,才进入公众视野。

与此相关的奖项接踵而来。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在美国领取了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年,哈医大教授张亭栋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年,美国血液学会赞誉这一工作是“实验室到临床转化医学概念的遗产和框架性成果”,并授予陈竺欧尼斯特·博特勒奖;年2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舍贝里奖授予陈竺等3人,表彰他们“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创革命性疗法”。

“这项成就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给出极高评价。不少业内人士也预测,这一疗法很可能斩获诺奖。而就在年,多个消息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项目正在联络诺奖得主推荐候选,诺奖委员会也开始着手考察。

但在国内,这一疗法却长期未得到与之匹配的“学术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还算“拿得出手”,其他只获过一个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个企业颁发的奖励。

事实上,在国内,砒霜疗法发明人争议自年代便开始。先是在哈医大内部,再到法庭上。尽管最高法于年对诉讼有过判决,但并未回答发明人争议。如今,在网上搜索“砒霜治疗白血病发明人”,答案五花八门,包括不同的人物报道、学术文章、博客评论,以及不同人因该研究获奖的消息。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一疗法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进博士是这段历史较早的实地调查者。年,他加入美国派拉蒙投资公司,当时派拉蒙希望购买砒霜项目的海外权益,从而将这一药物在美国上市。王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代表投资方对哈尔滨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进行尽职调查。

四年多的实地走访后发现,除了上述获奖人名单之外,这一疗法背后还有更多名字需要铭记。他们是(按首字母排序):

韩太云,哈医大一院原药剂科药师,已故;

金镇敬,哈医大一院原检验科医生,后调入血液内科;

李树友,哈医大一院原儿科医生;

孙鸿德,哈医大一院原中医科医生;

徐静肃,哈医大一院原检验科主任,已故;

张鹏,哈医大一院原血液内科主任;

张佐,哈医大一院原药剂科主任;

……

这些药师和医生在年代就开始陆续发表相关论文,但研究成果却没被西方重要文献引用。很多英文文献都将这一疗法的发现定为年甚至年。因此,哈医大的原创贡献,直到大约20年后才被外界所知。

韩太云儿子韩洪泽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药物早期发现时,中国正处在“文革”年代,“个人署名的文献报告不被鼓励,大家也不在乎名利和第一作者”。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越保守越安稳。”王进在走访当事人后发现,大部分参与的研发者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

日后的纠纷,就此埋下伏笔。

2

谁最先主导研发

在复杂的纠纷与争论中,备受质疑的是张亭栋的个人贡献。

3次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申报中,哈医大一院终身教授张亭栋、院长周晋位列“主要完成人”前两位。同时,张亭栋是哈医大一院申报“癌灵注射液”(砒霜疗法商品名)专利的唯一发明人。

“张亭栋年事已高,不方便接受采访。”年3月22日,哈医大一院宣传科负责人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并推荐了一篇《从民间偏方到国家二类新药》的文章,“医院审核过,药物发明的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

按照该文表述,年,在得知民间秘方的消息之后,时任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张亭栋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带队“采风探秘”。

下乡考察回来后,张亭栋很想在“血癌”上打开缺口。为此,他将原方分成两组做体外抑瘤试验。“在已故药剂师韩太云的帮助下,张亭栋大胆创新,将砒霜提纯,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文章援引周晋的话称。

不过,一些相关人则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另一个版本。

年左右,哈医大一院赴黑龙江省林甸县巡回医疗。哈医大一院原普外科医生赵廷忠,偶然发现一位他以前放弃治疗的食道癌晚期患者病情竟得到极大改善。这件事引起同行药师韩太云注意,经确认,该患者服用了一个由蟾毒、轻粉(氯化亚汞)和红矾组成的民间验方。

不久,韩太云等人便研制成了三氧化二砷与氯化亚汞含量∶1的注射液,制成肌肉与静脉注射液,并用研发之日的日期,将该药命名为“注射液”,也称“癌灵1号”注射液。“这在哈医大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韩洪泽及多位哈医大人士说。

他们认为,包括韩太云在内的药剂科药师对药物的研制和工艺改进贡献最大,是韩太云把这一疗法从民间药方制成西药剂型的注射剂,并做了许多动物实验,这一切和张亭栋并无关系。

在韩洪泽提供的一份电话录音中,时任药剂科主任张佐告诉韩洪泽,“院长通知药剂科做这个药,由我召集,你父亲(韩太云)是头一名。”

据韩洪泽和多位老人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在韩太云等人发现民间验方和研制出“注射液”期间,张亭栋“根本不在哈医大”,因其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直至年10月才调回。

“张亭栋没有这个条件和想法去分拆药物组分,作为临床医生,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zz/97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