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体质是伪概念
北京统一生命科技产业促进会 近几年,流行着一种“健康说”——大部分疾病的罪魁祸首都是“酸性体质”,这些疾病涵盖了当前几乎所有常见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甚至抑郁症等,因此提倡食用“碱性食物”。
此言论经一些媒体和网络转载,影响了相当一批读者。但专家表明,该言论纯属伪科学,没有丝毫科学根据。
肾病学家:食物影响不了体液酸碱度
在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碱性体质”这些词。他解释说,正常人体内的酸碱度(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之所以这么稳定,在于人体有三大调节系统,分别为体内缓冲系统调节、肺调节、肾脏调节。
在体内缓冲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盐系统,它的“工作原理”,简单地概括,就是体内酸多了,有碱性物质来中和;碱多了,又有酸性物质来中和。而肺调节,就是当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时,人会加快呼吸,将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呼出去,反之则呼吸变缓。肾脏也很重要,它能吸收碱性的碳酸氢盐,并排泌酸性产物。只有当以上三大调节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况下,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才会打乱,出现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体内的酸碱度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受到食物影响的。
一本宣传“体酸是百病之源”的书称:“当人体的pH值处于7—7.35之间时,属于弱酸体质,容易受到小病痛的干扰。血pH值到7.2是严重的酸中毒,已经到生命的极限了。”书中还称:“pH值处于6.9—7,人极易患上癌症等重大疾病……”谌贻璞教授哑然失笑,“我在临床上就没见过pH值低于7的活人,更甭说慢慢存活着去患癌症了。
之所以“身体偏酸”会被着重渲染,这可能跟临床上酸中毒疾病较常见有关。谌贻璞教授介绍说,人体酸碱平衡紊乱有四种: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其中前两者较多见,但绝不能说人病了身体就会“偏酸”了。并且,就酸中毒的治疗来说,首先要从“治本”着手——尿毒症引起的,需要透析;糖尿病引起的,要用胰岛素;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则需要改善肺功能……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才需要静脉给碱性药物,根本不可能靠吃“碱性食物”来解决。
上述图书名为《找对病源,碱回命》,还附赠张pH试纸,建议读者“通过测尿液的pH值来判断体内酸碱度”。专家指出,这毫无科学根据,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而尿液的酸碱度根本不能反映体内的酸碱度。尿液酸碱度是与饮食相关,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质时,尿液会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会相对偏碱一些。事实上,通过饮食调节尿液的酸碱度,只能防治泌尿系统的某些盐结晶沉积或结石疾病,如为防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或形成尿路结石,应该让尿液偏碱;为防尿路草酸钙结石形成,就应使尿液偏酸。
该书开篇即称:“联合国卫生组织公布过一组数据——全世界有70%—80%的人属于不健康的酸性体质,有超过90%的人死于因为体质酸性化引起的高危疾病”,但是多位教授级专家,大家对这些数据闻所未闻,也没听说过“联合国卫生组织”这个机构。
而据该书编辑刘女士介绍,此书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试图联系该书作者,但遭到了拒绝。刘女士称,医院的医生。但她既不知道作者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其具体工作单位,更没有见过面,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他人进行的。而刘女士一直强调“这很正常”。出版此书的图书公司中没有一名学医的编辑,但他们却出版了多部医学保健类图书。
营养学家:酸碱性食物是无稽之谈
按照“酸碱体质论”的说法,人必须吃“碱性食物”才能健康。就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副主编程义勇。程义勇说,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有研究食品化学的学者将食物燃烧后剩下的残渣溶于水,再测酸碱度,以此分析食物中的矿物质成分。但食品化学研究与食物进入人体后复杂的代谢有着天壤之别。程义勇指出,某些所谓的科普文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酸碱性食物”一说在民众中造成了很多困惑,不少人询问营养学会的专家。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特别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做出了澄清:“‘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肿瘤学家:肿瘤病因与酸碱无关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是“酸碱体质论”中很吸引眼球的一点,酸性体质致癌”根本“不值一提。人为什么会得肿瘤是通过生物学试验研究的,就是对动物、体外细胞进行长期的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试验,以观察某种因素是否会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经过上述研究,目前公认的致癌因素有五类:第一,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等化学因素,多与环境污染和职业因素有关,可能诱发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第二,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炎性刺激等物理性致癌因素,对白血病、骨肉瘤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第三,病毒,如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等;第四,遗传因素,像乳腺癌、大肠癌等都有较明显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损。
当然,这些年也有一些变化,”孙燕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营养不均衡、环境污染、内分泌失衡、肥胖,再加上过大的精神压力,都可能成为致癌的诱因。
不过即使具备上述条件,人也不会一下子就患上癌症,而需要一个内外因素长期作用的过程。从这种角度来看,所谓“酸性体质致癌论”也是完全不成立的。
链接:
酸性体质论:要命的伪概念
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这个商家与一部分专家造出来的健康“新概念”,正命中中国人的心理软肋。酸性体质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概念,无论西医临床研究还是中医理论,都不承认它的存在。酸性体质只是碱性补充剂生产商在卖弄概念,对健康有害无益。每一轮有关健康的热潮出现,消费者不仅需要掏钱买单,甚至还要搭上健康。这一次,我们是不是还要为它付出代价?
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汪涛临床20年,作为博士生导师,自问对最新的医学名词都保持着一份 汪涛的反应非常有代表性。即使在医学上非常有建树的专家,第一次听到酸性体质时,第一反应都是自己是不是落伍了,尤其是当他们听到癌症病人百分之百都是酸性体质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还花了一周的时间,查阅资料,和美国的同行讨论,多方论证。最后,他说他可以代表美国癌症研究的专家负责任地说,所谓酸性体质,不过是一个造出来的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医学上从来没有酸性体质
张健博士本人在亚利桑那癌症研究中心承担着一个癌症研究项目,他每天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了解世界各大医学专刊的最先锋医学研究。之所以说酸性体质就是一个伪造的概念,除了他从来没有在哪一本被医学界认可的专刊上看到任何关于酸性体质的研究外,也因为正被中国白领讨论得很是热火的酸性体质致病论从根底上就是错误的。
酸性体质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了酸性,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感觉疲倦,大到癌症。一句话,你能想到的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那里,都是因为体液偏酸的缘故。
在揭开酸性体质谬论之前,我们需要先普及一下基本的医学知识。在西医里,人体血液正常的pH值应该是7.4,可以在最低7.35和最高7.45中间波动。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但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不仅会肌肉痉挛,还会引起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
在人体中,关于体液或血液的酸碱性,自有一套缓冲机制,可以让血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值。这套缓冲机制有三个环节:一个是碳酸和碳酸氢盐,一个是肾脏,另外一个就是血红蛋白。这三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血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因为这些缓冲机制,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要知道,任何食物要经过的第一关就是胃,然后才是肠。在这样的缓冲机制下,任何食物在胃里都呈酸性,到了肠里就都变成碱性的了。
基于这样的缓冲机制,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酸性体质人。至于酸性体质论所说90%的中国人都是酸性体质,张健教授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酸性体质人反倒是正常的。因为不管是在医学临床还是在研究中,只要一个人的身体偏酸,也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处于酸中毒状态,不出几天就必定会死亡。”
汪涛教授也非常赞同张健的说法,他说就他的临床实践中,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事实上,的确有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由于代谢出了问题,会出现酸中毒的现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些专家都不愿意用酸性体质这个词,而是用酸中毒来代替这个医学上造出来的名词。
酸性体质致病是在偷换概念
事实上,酸性体质概念中还有一个站不住脚的逻辑问题,即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在医学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的情况发生。只不过,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或生病了,才会出现酸中毒的现象。一些常见的疾腹泻、肾衰竭,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确实会引起酸中毒。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一点关系。
身体偏碱就是健康的,其实不过是酸性体质论者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以号称中国最早提出酸性体质概念的梁双林的理论为例,他们强调身体的PH值应该一直处于7.4才好。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因为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这个不用说,大家都会多多少少有点了解。如果发生呕吐现象,大量的胃酸排除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这就是呕吐后会感觉头晕的原因。另外一个是皮肤,健康的皮肤pH值应该是5.5,处于弱酸性的皮肤更不容易滋生细菌。女性阴道最理想的环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于4.5,就会引发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体质论,一个人的体液或血液pH值呈碱性才健康,那么皮肤、胃、阴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该呈碱性才符合逻辑。
酸性体质论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漏洞的谎言一样,一个谎言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补上窟窿。事实上,他们也在试图补上这个窟窿,虽然他们没办法举证曾有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在哪本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倒也端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OttoHeinrichWarburg支持酸性理论的事例。酸性体质论者说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提过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新世纪周刊》委托张健博士对这位早在年就去世的物理学家的医学成果进行调查,事实证明,这位德国生物化学家所有的公开论著中,没有任何涉及酸性体质或者酸中毒的研究。自称最早提出酸性体质的梁双林,在采访中透露,他是年提出这个概念。不知道我国这些拼命推广酸性体质致病论的营养学家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和生死的灵魂对话。至于他们提到的美国诺贝尔获得者雷恩,在美国医学界淫浸了十几年的张健教授,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更别说用谷歌或百度去搜索了。
酸性体质论主推的重要理论,就是通过补充碱性营养剂或进行食物选择,让身体从酸性转向碱性。撇开食物并不能影响身体酸碱性的事实,如果真的想把身体变成碱性的,其实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矿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碱性补充剂。按照汪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他的第一选择,是给酸中毒的患者开出最廉价的碱性补充剂——小苏打。这种一大袋也不花不了几块钱的碱性补充剂,对付各种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体质论者强调碱性体质最健康是为了卖他们的碱性补充剂,还是本着以好心,提醒饮食搭配不均衡的现代人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从来不知道更新内容的酸性体质威胁论,我们就当是记得吃苹果的闹钟,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天被各种本来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论者牵着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该被折腾成病人了。实在害怕自己是酸性体质就成了病人,每天喝点苏打水,医院检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酸性体质论的悖论
食物的局限性
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或淋巴的酸碱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碱,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醋是绝对的酸性食品,一旦大量喝下去,也会造成酸中毒。
酸碱怎样影响
除了药物或疾病干扰外,正常人会引起体内酸碱变化有两种因素:呼吸和代谢。放慢呼吸或不呼吸,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血液的pH值降低,造成酸中毒,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容易酸中毒;呼吸过于频繁或深呼吸过多,体内二氧化碳减少,pH值加大,引起碱中毒,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碱中毒。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或服用利尿剂等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严重呕吐或肾脏控制酸碱不平衡的人容易碱中毒。
没有临床试验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主推酸性体质论的梁双林主打产品“第六元素”,可以小到治疗偏头疼,大到抑制癌症。有这样神奇效果的药,居然医院的临床试验,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报告。
颠倒因果关系
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而是服用了某种药物或患有某种疾病会导致酸中毒。无论是呕吐、腹泻、糖尿病还是癌症晚期,都是代谢出了问题才导致身体出现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低于7.35,出现酸中毒后,不加治疗,很快就会出现生命威胁。
哪家白癜风医院较好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