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你5招,提高骨髓穿刺成功率
又穿稀了。
哎呀,今天这个病人太胖了,我都摸不到髂后上棘在那里啊。摸哪里感觉都是平平的,穿出来一看,发现稀了。
今天这个病人不胖啊,怎么还稀啊?
骨髓穿刺术作为内科四大穿刺之一,在学校时曾经被大内科的孩子们一致认为是最简单,风险最小的临床操作。
但事实上,由于病人的髂骨各有差异,髂后上棘作为最常见的穿刺点,其位置并不固定,穿刺失败者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一旦骨髓标本稀释,大多数情况下,就意味着你刚刚进行了一次失败的穿刺!
骨髓稀释咋就失败了?
骨髓稀释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骨髓稀释分为两种:
一种叫做部分稀释:穿刺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最后抽吸骨髓用力过猛或者抽的太多,把骨髓腔附近的血窦的血管吸破了,骨髓和大量血液混在了一起,不能真实的反应病人的造血情况。
另一种叫做完全稀释:大多因为定位不够准确,穿刺部位略有偏差,穿刺针最终留在在血窦里,所以抽出来的只能全部是血,而不是骨髓。相当于你千辛万苦穿刺一次,却只抽了一滴血。
正常骨髓结构
骨穿到底怎么穿?
1.定位最重要
骨髓穿刺的部位有很多,髂后上棘是最佳穿刺部位。常见体位为侧卧或俯卧。
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血液病学》中提出的定位方法如下:
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腰椎5和骶椎1水平旁开约3cm处一圆钝的突起处。
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权威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辅导书上,简单的写着:
患者侧卧位,取髂后上棘突出的部位。
教科书上的图是这样画的:
而我真正踏入临床的时候,真的想大声咆哮:
借我一双慧眼好吗,根本没那么容易!
有人告诉我说你看一般正常体重的人,菱形窝左右两个角附近就是两个髂后上棘啊。
瘦的病人是容易找到啊,可是现在的病人经常是体重超标的,有的根本看不见菱形窝,更甚者连髂骨在哪里都得摸一会···
上级老师告诉我她们以前学习的定位方法是这样的:
线1:后背摸到髂骨上,髂缘的最高点,即髂嵴。
线2:髂后上棘的连线。
线3:后正中线。
线1和2之间垂直距离约6~8cm,
线3和2之间水平距离约2~4cm。
这样求出的线2的两端就是髂后上棘的的位置。
在这样确切的范围内,还会找不到穿刺点吗?
我立刻开始验证,连做了高矮胖瘦10个病人,均没有出现穿刺点的定位失误。
2.角度要垂直
髂后上棘就像是一个小山包,我们所看到的摸到的是山顶,有的人尖一点,有的人平一点。
但是如果没有垂直于骨面(骨面不一定是水平面),因为穿刺针长度有限,很有可能穿不到骨髓腔最佳抽取部位,却穿到了骨皮质附近的低度增生区,结果抽的骨髓细胞会偏少;也可能直接穿到对侧就斜行在皮质中,人为造成干抽,什么都抽不出来。
一般来说只要垂直,4、5、6三个方向都能成功穿出骨髓。
3.深度宜适中
一般情况下骨穿针进入髓腔的时候,突破感是很明显的,因为穿过很硬的骨密质后,就是布满小洞的骨松质。有突破感,就表示已经到了髓腔,不宜再深入,再深就又可能穿到血窦了。
如果操作时进入过深马上再退出,即使退到了骨髓腔,但血窦里的血管已经刺破了,骨髓腔里可能已经都是血了,抽出稀释的可能性太大了。所以到达小梁旁区才是理想的穿刺深度。
若是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的病人,突破感不怎么明显。但我们知道,穿刺针到达骨膜后进入骨髓腔的深度为1cm左右,只要位置和深度正确,即使没有突破感也能抽出满意的骨髓。
4.抽吸别太猛
抽吸用力过猛、抽吸过多,导致血窦里的血管破裂,血随骨髓一起抽出。
一般抽取0.1~0.2mL就足够了,怎么形容呢?一看见注射器的乳头部有红色液体,就应该停止抽吸,连同穿刺针一起拔出。
或者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操作规范上写的:
拔掉注射器,穿刺针芯还纳入穿刺针,再拔出。
个人经验来看还是第一种比较好,不仅操作时间明显缩短,还能减少病人痛苦。
5.涂片要快速
涂片速度过慢,骨髓液由于组织液混入,会很快激活凝血机制,导致骨髓液发生凝固,无法推开,只能蘸取到标本边缘的血液,当然会稀释。
而如果操作者,刺入骨髓腔速度过慢,也很可能出现:刚把骨髓液打在玻片上,标本就凝固了,其原因及结果同上。
因此教科书上要求要快速涂片。涂片动作要快,厚薄要适度,不要擦掉骨髓小粒。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没有问题。那么就需要考虑换个部位重新穿刺了。
你对骨髓穿刺还有哪些心得?
快来评论区补充吧!
欢迎投稿,元/篇!
责任编辑:shamour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黄晓军.血液病学..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1.
2.吴垠.如何选择合适的骨髓穿刺部位.中国全科医学,,16(4):-.
3.张军.骨髓穿刺例临床分析.实用医技杂志,,16(6):-.
4.卢兴国.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8:.
5.Bonmarrowtrphinbiopsy.BainBJ.JournalofClinicalPathology.1.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