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3.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toxic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4.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空泡是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中(家族性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Jordan’s异常)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在无任何感染情况下,其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持续存在多数空泡,单核细胞甚至淋巴细胞胞质中也可见空泡。
5.中性粒细胞核变性
中性粒细胞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核变性主要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破碎等改变。核固缩表现为细胞核染色质发生浓聚、固缩为均匀而深紫色块状。核溶解时则可见胞核肿胀,核染色质结构不清,着色浅淡。伴有核破碎时,细胞核轮廓模糊。中性粒细胞核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6.中性粒细胞杜勒小体
杜勒小体(Dohle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的蓝色区域,直径约l~2μm,可一个或多个。由于严重感染导致中性粒细胞发育不良,胞质局部不成熟,残存RNA等嗜碱性物质,故染色后呈蓝色。杜勒小体主要见于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等。
7.假性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t)畸形Pelger-Hu?t畸形为中性粒细胞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核分叶障碍,细胞核呈单个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花生形、眼镜形或肾形等。核染色质高度浓聚。Pelger-Hu?t畸形为少见类型血液病。杂合子患者血片中异常粒细胞可达70~90%,纯合子者可达%。临床上患有某些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接受某些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可出现类似Pelger-Hu?t畸形的形态改变,称为获得性或假性Pelger-Hu?t畸形。
郑州医院医学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