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常规及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贫血、感染、出血。
(2)急性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明显乏力、头晕、心悸;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黏膜外,还有深部出血,如便血、血尿、子宫出血、颅内出血等深部脏器出血;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常见口咽部、皮肤、肺部、肠道、尿路等感染。
(3)慢性再障:起病缓慢,通常以贫血为首发表现;出血症状较轻,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感染症状较轻,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少见严重感染。
二、常规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国际诊断标准(年)
粒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国际研究组(年)提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须符合以下3点中至少2点:
①血红蛋白g/L。
②血小板50×/L。
③中性粒细胞1.5×/L。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后应进一步确定其临床类别。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Camitta分型标准,并于年增加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①骨髓增生程度正常的25%;如正常的50%,则造血细胞应30%。
②符合下列3项中至少2项:
中性粒细胞0.5×/L,血小板20×/L,网织红细胞20×/L。
(2)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
①符合SAA标准。②中性粒细胞0.2×/L。
(3)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既不符合VSAA,也不符合SAA。
2、我国现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年)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国内除强调血象和骨髓检查外,还将临床表现纳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标准,将其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障(AAA)
急性再障(AAA)亦称重型再障I型(SAAI)。
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和内脏出血。
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3项中的2项:
①网织红细胞1%,(经血细胞比容纠正)绝对值15×/L;
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0.5×/L;
③血小板20×/L。
骨髓象: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病程中如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障II型(SAAII)。
慢性再障(CAA)
临床表现:发病慢,贫血、感染和出血较轻。
血象: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常较急性再障高。
骨髓象: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如增生活跃,红系中常有炭核晚幼红比例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多。
三、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再障与不发作型的PNH鉴别较困难,PNH出血和感染均较少、较轻,网织红细胞的绝对值大于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流式细胞术GPI锚联蛋白检测能快速、准确地区分二者。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骨髓增生多活跃,有两系或三系病态造血,幼稚细胞增多。
(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原始细胞达急性白血病标准。(4)急性造血停滞:药物或感染引起,有自限性,一般2~6周恢复。
(5)恶性组织细胞病:全血细胞减少,伴高热和衰竭,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见异常组织细胞。
(6)其他: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进行鉴别,如巨幼细胞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