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学脏象和经络基础

前言

《易医文化-频道》是笔者不断结合周易文化为理论资料的分享频道,继《中医基础理论》后笔者将继续分享杨力教授的这本关于中医在疾病预测的经典书籍,给大家更多的研习依据,并欢迎不断交流。

前言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先兆概念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任何微小的、隐蔽再深的疾病亦难免不露出迹象,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在的疾病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外露,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基础的……

第一节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脏,指人体内脏。象,即外表征象。脏象即言内脏有病可征象于外,所谓“脏居于内,形见于外”。即言内在的脏腑病理可以反映于外,因此通过外在的器官变化征象便能预知内脏的病理状况,这就是脏象学说的精髓。脏象学说突出了人体内外相应、表里相关、上下互通、腹背呼应的整体观点。既然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联系的,因此疾病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也就必然受到波及而有所表露,这就是说疾病的先兆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脏象理论代表着中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脏象理论是中医整体统一观的核心。

一、人体的脏腑是互相关联的整体

脏象学说的精髓之一就在于脏腑之间的整体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和“相合”关系而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着,从而实现内在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每一个脏腑既独立存在,又与其它脏腑紧密联系着。其中肝肾水木同源,心肾水火既济,肺肝气血升降,脾肾火土相煦等无不体现着这一相关性。五脏除存在着水火气血的互根关系外,还存在着相生的依存关系和相克的制约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尤其还通过经络的循行,密切了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通过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如是把心与小肠、脾、肾、三焦、心包等贯通起来。再如肺、大肠、心、肾、肝通过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从而和肺气相贯。

又如,与肝联系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因此,肾、肝、胆、三脏经气均相通应,有病时皆可互报。

此外,人体各个部位与脏腑之间,还有着特定的相应关系: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脏腑之间,一脏主多腑,如肾与膀胱、脑、骨都有密切关联;一腑分属多脏,如女子胞既系于肾又络于心。脏腑与经络之间的“一脏多经”和“一经多脏”的关系,密切了人体的内在联系。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因此疾病也是互为传变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综上所述,中医脏象理论说明,脏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疾病的信息也必然是互通的,足见中医脏象理论是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二、人体脏腑与体表五官九窍皆相通应

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因此每一五官皆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能,睛行。”则故偻和附眼,目筋有将联惫系矣的。经骨络者甚,多髓,之有府直,接不起能于久眼立部,的行,有则止振掉于,目骨的将,有惫循矣于”。眼目附近的。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脏之腑外之,其间余,一八脏条经主脉多腑皆与,如眼有肾联与膀系胱。其、脑中,、骨心都、肝有经密切联关系联最;为一直腑接分,奇属经多八脏脉,中如,女除子督胞、既阴系维于脉肾、又冲络脉于、心带。脉脏之腑外与,有经络四之条与间眼的联“一系脏,故多经《”灵枢和·“一口经问》多脏有”“的目者关,系,宗脉密切之所了聚人体也”的之内在说联。系《灵。枢由于·五脏隆腑津之液间在别》生理说功:能“五上脏密六切腑相,关,目为因之此疾候”病,也即是言互眼为通传五变脏的,,气如贯五《素轮问,·可玉见机目真并藏非论独》为说肝:窍“五,脏五脏相通六腑、移皆与皆有目次有”联。系,如《灵枢·大惑》曰:“目者,心使也。”《灵枢综·上卫所气述》,说中:“医命脏门象者理,论目说也明。”,《灵脏枢腑之·五间癃不津是液孤别立》存说在:“的五,脏是六密腑切…相…关目的为。之因候此”,皆疾可病说的明信。五息脏也六必腑然是的疾互通患均的,反足映于见中目,医脏充象分提理论示是了疾五病官预九测窍与的物内质体基各础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灵枢·师传》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五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巖骨有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余,以候??。……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愿闻六府之候。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胸,五谷乃客;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因此每一五官皆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矣。”表明了五脏六府皆有相应的外候,视其外候,可知五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的良恶。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

第二节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及内外通路的组织,是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先兆产生的基础。

一、经络是联络脏腑的通路

经络是脏腑的延伸,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无所不通。

由于经络内连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十二皮部”,沟通了体表和内脏的关系,因此脏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过经络的“内属外络”反映于外。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脏腑表里之间的联系。经络又在五官九窍之间聚集组成宗脉和筋肉,构成“目系”、“耳系”、“鼻系”、“宗筋”等,密切了脏腑和五官九窍的联系。因此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疾患皆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出来。

如和耳部有关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脉之所聚集”之说。由于耳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经络皆相联系,因此7寸长度的耳廓亦为全身脏气的缩影,内脏有疾皆可于耳的相应穴区有所预测。

再如鼻部,和鼻有联系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手太阳小肠经“抵鼻”。经过鼻旁的还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说明鼻与脏腑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鼻亦为一个小全息诊,全身各脏腑的疾患皆可从鼻的相应部位反应于外,足见鼻对内体疾病的预测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又如口舌部:与口舌部有联系的经络如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还出挟口”;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还唇”;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阳小肠经“循咽”;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其支者……环唇内”。因此,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肾经、脾经有病时,于口咽部皆有相应的病理反应。

上述说明经络与脏腑经气相通,经络加强和沟通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为疾病的先兆预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经络是疾病传变的桥梁

由于经络有高度的感应传导性能,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使经络和内体密切相关。因此内体疾病皆可以经络为桥梁表现出来,而且能最灵敏、最早地反映内体的病理状况。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由于经络能有规律地反映疾病的状况,因此根据经络反映的病证,有助于对疾病的定性、定位预测。故《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由于经络对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循经路线及俞穴两个方面,因此通过查循经路线的异常及俞穴的异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说明沿心经循行路线出现异常病证对心的病变有预测作用。又《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其肘、腋、髀、腘、皆属于四肢八溪之处,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这些处所结聚,这些地方又为经气会聚之处,皆分布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从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来。如位于肘膝附近的合穴,为五输穴,其异常可以反映经脏的病理状况。这些穴位出现压痛、疼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皆可预测本经的异常。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泽穴异常可预测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预测多种疾患。以上说明俞穴和经络异常是可以预测疾病的,经络是疾病预兆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脏象理论是先兆预测的基础,中医脏腑理论体现了人体内外表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脏腑的异常可以表露于经络,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疾患皆可互为影响,疾病的信息能够互相沟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无论隐兆、变兆或凶兆,都各有其特点,并且背后皆隐匿着新的危险,然而并非都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尤其不幸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经适应了……

第一节 匿病先兆特点

匿病,潜证虽然较难发现,然并非不可捉摸,重视疾病的早期信号是揭示匿病的重要途径。按照中医“有诸内者,必形于外”的观点,再隐蔽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透过隐蔽的征兆是能发现匿病的。

其一,匿病的先兆证又可称为隐兆,其特点多是不显露于外的或是时隐时现的信号。时隐时现的信号多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皆不能掉以轻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病人对一些隐匿的病兆已经适应了,例如“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半身无汗)即是偏枯的先兆,而病人常因无明显痛苦而忽略。再如,胸痹宗气不足者,许多病人可出现言语不接的现象,这是心力不继的先兆,如能及时抓住这些信号,可以及早医治。

其二,匿病先兆的出现不一定是病的开始,有的已经是病的成熟,犹如报春花的出现,象征春天已经蕴育成熟,故肝癌出现疼痛,虽然是较早的征兆,但已经是疾病的中、晚期了。

其三,匿病先兆证其有形者多是深伏的,有时要借助于深部触诊始能发现,诸如肠覃、石瘕等等,如月经过多,只靠显证辨析是不够的,常需进行妇科触诊,始得以发现石瘕之类的匿病。

掌握匿病的隐兆并非不可能,应用中医理论发扬中医整体分析的特色,认真考虑疾病的前因后果,是能从“无症”中求“有症”的。例如长期阴虚患者,根据“阴为阳基”,“阴虚则无气”的理论,阴虚可以继发气虚,因此尽管尚未出现乏力一类气虚显证,但从阴虚与气虚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可以警觉气虚匿证的。此时如细查脉象,可得脉细中必然无力,便可及早发现气虚先兆。再如根据中医脉象理论及内脏体表相关学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也是可以发现隐证的。余曾遇一舌麻患者,根据“舌为心之苗”建议其做心电图而发现冠心病,可见充分应用中医诊察手段是能掌握匿病先兆的。

第二节 变证先兆特点

疾病在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往往都有其先兆显露,注意捕捉这些“发露”,有利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变和扭转病势的不利倾向。

张仲景十分注意变证征兆,在《伤寒论》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以脉静或数急作为传与不传的标志(4条),又以无大热而躁烦视为阳证转为阴证之信号(号)。此外,《温病条辨》对内伤杂病都有许多变证先兆的论述,如心烦口渴是寒证向热证转化的信号,而畏寒欲衣又须警惕热证转为寒证。以上虽略举一二却足以说明疾病在转化或传变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信号,应予以注意。变证先兆的特点归纳如下:

其一,变证先兆多隐伏于疾病的极期,如大实之极出现神惫、脉迟,意味着有向虚证变化的信号;至虚之盛发生腹胀,便秘有可能是转实的先兆。

其二,以“先兆”症候出现亦为变证先兆的特点之一,如《温病条辨》以口反不渴为热在否营分阶段的前奏(上焦篇15条),《伤寒论》条以“身反不恶寒”为阴盛格阳先兆。

其三,变证先兆多披露于病证转变前夕,如温病以神识如蒙为里虚内陷的前夕先兆,“心中懊憹”为发黄前夕之信号。

第三节 危证先兆特点

疾病恶化之际,往往易出现危险信号,即所谓败兆。一旦出现,标志着疾病可能直转急下,如肝癌出现嗜睡警报病危,慢性肾炎出现恶心提示尿毒症。危证先兆特点归纳于下:

其一,十二经竭者,其凶兆常显露于经脉循行部位,如《素问·诊要经终》提出:“戴眼,反折,瘈纵……”为太阳经终的信号:“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为少阳经绝死兆……。

其二,五脏竭者,其凶败先兆可表现为生理功能的异常,并先披露于五官开窍处,如肺竭凶兆为鼻煽;脾竭凶兆为唇揭;肝竭为爪枯;肾竭面黑;心竭脉萎等。

其三,对阴竭阳脱的危败凶兆,每每以汗、喘、躁为信号。如躁烦为阳脱先兆;汗出不止为阴竭凶信;息高喘冒为孤阳欲绝死兆。其中绝汗是一个重要信号。如脱汗预兆亡阳,汗出如油预兆亡阴,胸部大汗预兆亡心阳等。

其四,形神相离常常是败兆,如《内经》记载曰:“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素问·脉要精微论》)“破睏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素问·玉机真藏论》)尤以神败最为凶讯,表现为目光呆滞、直视,精神萎颓,意识模糊为精气欲竭之兆。

其五,回光反照现象是危败的常见先兆,为神气衰败的凶兆。常呈“假神”(虚性兴奋)状态,患者从衰弱状态下突然头脑清醒、眼睛发亮或面色如妆,言语宏量或胃口突然大开,为灯油将尽前的瞬亮,乃神败预兆。如《伤寒论》“除中”即是脾胃败兆。

总之,危败凶兆中医诸书记述甚多,如《医学入门·血证》见“九窍出血,身热不卧者,即死。”《寓意草》曰:“鼻如烟煤,肺气已绝”……不胜枚举。

-------------------------

自查辛丑年财运

谈择日入门要领-5

谈《文昌风水》

频道

目录

目录_

《寓医于食目录》_

PT破壁机食谱

《命理探原》实例_

《飞碟探索》目录

《科技与生活》目录

浅说八卦象数之手机号能量(9)

声明:

本人发表的文章交流属于个人的一些周易论证的见解分享,部分搜集了一些大家们的数据和资料汇编而成,如有纰漏还望多多指正。关于历史上的一些资料也是汇编提供大家讨论交流所用。如有转载的,请注明出处,谢谢!

另!中医养生分享部分是根据个人和部分易友的一些共同探研分享,是否适合存在一定风险,敬请留意!

历史看今朝,人性不变。过中的人事由不同风流人物轮流演绎……实在有意思……诚结易友、智会良师!分享周易文化……欢迎各位多多指教……

个人

_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yf/135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