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祥24岁英年早逝,破格葬于八宝山,她
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
追悼的并不是什么大人物,而是一名北大学生。
现场挤满了北大师生,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致辞追悼,还有曲三强为她撰写墓志铭。
她的名字叫张培祥,是个极富才情的女子,去世时年仅24岁。
有人说:看了她的人生轨迹,我读懂了作家余华的《活着》。
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却比任何人都要坚强。
当我看完她的故事,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年秋,张培祥出生于湖南醴陵县的一个偏远山区。
一个“苦”字,贯穿了整个家庭。
父亲病弱体虚,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右手瘫痪。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培祥的童年,是在劳动中度过的。
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块稻田,每年秋收,是家里最累也是最期盼的季节。
有一年秋收,父亲老毛病犯了,整日整夜地咳嗽。
母亲想要把家里的大米卖出去,为父亲买药治病。
山路崎岖,十多岁的张培祥挑着米,在母亲的陪伴下走了整整一个钟头才到卖米的地方。
太阳高高悬挂,晒得人脸像是火烧了似的。
到了中午,米贩才陆陆续续赶来。
“一块零五卖不卖?”
母亲皱了皱眉,上次来卖的时候还一块一呢,这怎么还降价呢?
她摇摇头。
“一块零八,我敢肯定,你今天在卖场绝对卖不到这个价。”米贩子不耐烦地说。
母亲还是摇头,固执地说一块一,少一分都不卖。
米贩嘲笑母亲不会做生意,斤斤计较。
但只有张培祥知道,并非母亲小气,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那天,从晨光熹微到日落西山,她们在卖场上吆喝了整整一天,都没有等来合适的买家。
母女俩垂头丧气地把米挑上肩,回家。
途中,张培祥只觉得像是一座山压在肩上,米担实在是太重了。
她踉跄了两下,有许多米洒了出来。
看着掉在土地上的大米,张培祥委屈又难过。
这肩上挑的不仅仅是米,更是救父亲命的药。
多年后,她把这件事写成了短篇小说,书名就叫《卖米》。
小说一经发表,就被当时的读者评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彼时的张培祥,因为家里穷,连学都上不了。
可她从小就爱读书,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放弃读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未来。
她心里难受,可是又很清楚,家里都要无米下锅了,拿什么去上学呢?
“当时看到和我年纪一样大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我这心里,别提有多么羡慕了。”
张培祥辍学不久,姑姑便知道了这件事。
姑姑跑到张家,很生气地说:
“这么小的孩子,不上学能有什么出路?”
张培祥永远都忘不了,姑姑拉着她的手说:
“走,姑姑送你读书。”
在姑姑的资助下,张培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学校—醴陵一中。
对正常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喜事,但对张家来说,却实在是算不上什么好事。
张父愁云满面,最好的高中就意味着学费最贵,家里上哪里弄钱?
张培祥懂事地说:爸,我不用上重点高中,县里的普通高中就不错。
就这样,张培祥去了普通高中。
但对她而言,只要能够上学,就已经很满足了。
上了高中,张培祥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知识。
学校的书不够看,她就去校外的书店看。
但时间久了,书店老板发现这个小姑娘只看书不买书,就把她赶了出去。
“如果哪天没被赶出去,我就觉得自己中大奖了。”张培祥很高兴地说。
可就连这么点高兴,都没能持续多久。
高二那年,父亲被查出肾结石,母亲又患了乳腺癌。
好不容易有点盼头的家,又陷入了黑暗之中。
那一刻,张培祥看不见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她主动离开了学校,前往深圳打工。
“胡闹!简直是胡闹!我教学这么多年,就没见过张培祥这样好的苗子,她不读书,想干什么?”
校长得知张培祥出去打工后,又气又急,说什么都要把她找回来上学。
但在那个通讯还不太发达的年代,找一个人谈何容易?
校长三天两头往张家跑,得知了一件事,跟张培祥一起去外地打工的女孩,有往家里打过电话。
“也许她们知道张培祥的下落。”
校长找到了女孩曾用过的电话,逐个回拨了过去。
历经四个月的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张培祥。
“培祥,你是个好苗子,回来读书吧。”
“你回学校什么都不用管,安心读书,高中的学费我来想办法。”
一个本就热爱读书的人,面对校长如此劝说,又如何能不动摇?
张培祥眼眶含泪,感谢了校长后,重返校园。
但她的家庭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
虽然学费不用操心,但平日的生活费和家人的医药费,这让她不能静下下来。
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出去打工赚生活费。
高三上学期,张培祥碰见了一个黑心老板。
在餐馆干了整整一个月,对方却一毛钱都不给她。
“我太穷了,这本来就是属于我的钱,我不可能不要。”
但一个高中生,又怎么跟餐馆老板斗呢?
张培祥撬开收银台抽屉里的钱,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就跑。
餐馆老板发现后,气得当场报警。
最后她在火车站被警察抓了回去。
面对警察的询问,张培祥低头,沉默不语。
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她能怎么办呢,她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警察查看了她的日记,才知道了前因后果。
“他们看了整整两个小时,眼睛都是红的。”
多年后,校长说起这件事,都忍不住抹眼泪。
年,张培祥抛开一切杂念,奔赴高考。
这一年,她成了株洲地区的文科状元,全省排名第五。
她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学院。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张培祥的人生,终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张培祥是不折不扣的才女。
哪怕是在人才济济的北大,都不能遮住她的光芒。
本科四年,她的成绩从没下过前十,并且多次获得奖学金。
读研期间,她创作了《大话红楼》《飞花读红集记》等作品,并以“飞花”的笔名发表作品。
她用亲身经历创作的文章《卖米》,看哭了无数读者。
这篇文章影响甚广,传闻要被选入教科书。
这个时候的她,不但不缺钱了,还能往家里寄钱。
赚来的稿费和工资,大多数都寄回了家里,给父母治病。
谁都以为,张培祥熬过了苦难,从此就能过上阳春白雪的生活。
可命运是不讲道理的。
年,非典肆虐。
五月中旬,张培祥身上开始出现青紫和红点,并且经常头昏眼花,浑身无力。
她把自己身上的状况跟到处宣传的非典状况对比了一样,排除了自己患非典的可能。
既然不是非典,张培祥对自己身上出现的异常就没怎么在意。
平时也不是没有得过皮肤病,这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再加上学校采取的是严格封校制度,张培祥采取医院的态度。
这么一耽误,等非典结束,严重的事情来了。
5月30日,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这个时候的张培祥,已经不缺钱了。
可惜,这一次她有钱也无济于事了。
医院,每天化疗打针,身体日渐消瘦。
所有跟张培祥合作过的单位,都是震惊不已。
“她那么年轻,还那么有才华,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感到很可惜。”
起初,张培祥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痛哭过,也心碎过。
但过了一段时日,她突然就想开了,恢复了往日乐观的模样。
无论在家人还是朋友面前,她都笑得很是灿烂。
“生活从来就不会是完全的光明,也不会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阴云漫天的日子里,我也会记得往日的阳光,并憧憬明日的温暖。”
画面,就此定格。
年8月27日,张培祥永远闭上了双眼。
9月,北大决定在北京八宝山菊厅破例为张培祥举行葬礼。
也就是文章开头的一幕。
礼堂正中间黑白照片悬挂,张培祥笑容明媚灿烂,一如既往。
如果不是满屋的哭声,所有人都不会相信,这是她的葬礼。
张培祥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两半,一半安葬在八宝山,另一半送回湖南老家。
“我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留在北京,因为这里有可亲可敬的同学老师;
一半带回老家,家里还有慈爱的父母和放不下心的弟弟,需要我的陪伴。”
也许经历了太多苦难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更要通透。
张培祥这一生很苦,但她却是我见过最爱笑的姑娘。
高兴了要笑,不高兴了也要笑,直到离世那天,也是面带笑容离开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大概就是对张培祥一生最好的写照。
如果你时常感到命运不公,觉得自己站在生活的谷底,不妨读一读张培祥的故事。
如果你时常感觉疲惫,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妨读一读张培祥的故事。
人生在世,有些事就算没有做到,每天一样可以享受阳光,听风看雨。
你要相信,总有一束光是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