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中国跨境电商二十年
小猫虽然是个爱时髦的90后,但却一直对各种历史很感兴趣,每次研究行业的时候,总免不了好奇:这行业是怎么来的呢?在研究跨境电商时,小猫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出口是一个已经存在很久的行业,互联网到底是怎么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态呢?今天的跨境电商又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当年跨境电商也有那么多的公司,客观来看他们做得怎样呢?他们做好或者没做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生态提供多一个角度的思考。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本好奇猫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听许多前辈讲那过去的事情,试图描绘一下过去二十年来出海电商的波澜壮阔。
01
回到二十年前
走向世界的开始
按照互联网史学家的写法,开篇第一句话,一定是“某某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时间回拨正好二十年,这一年是年,这件大事是中国加入了WTO.
自从改革开放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理念以来,中国入世,谈判了十几年,签署的文件足有多页,重达十几公斤。这件国际事件的政治影响暂且不论,但在商业上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中国商品开始名正言顺地走向全世界。这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新的商机:走出国门是新的大势。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跨境电商这个词,商品出口统称“外贸”。
年以前,是一个纯净的时代,没有谷歌facebook也没有亚马逊,那时候外贸的交易以大宗货物为主,主要的交易场景就是历史悠久的广交会。广交会自年开始,就是中国外贸人的最大阵地,年左右,参会采购商就已经有十万多家,啥概念呢?今年chinajoy的参展商大概也就几百家。
早年的外贸以“找货源”为主,外国人觉得哪些会好卖,哪些有需求,就会在中国找相应的厂家进行生产。美国老牌的百货商店,Macys,Target,Walmart,都会来广交会找代工厂,带着madeinChina的各种产品开始大量出现在世界各地。
当时的盛况是怎样的呢?一位早年在中国做采购的美国朋友回忆说:“每年广交会就如同一个盛大的节日,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中国商品,还有很多老外拿着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来,问中国的工厂:这个你们能做吗?那个你们能做吗?有异国的服饰、工具还有香水等等,那时候很多中国人根本就没见过这些东西,都觉得很稀奇,但也会尽力满足客户的要求。”每年广交会期间,不算商品的交易额,光是来往的机票、酒店和旅游,就高达上亿。
不得不说,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外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承接这些外单而兴起的工厂,后来形成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产业带:义乌的小商品,南通的家纺,番禺的内衣,澄海的玩具等等,发展出了一大批产业集群。外单带来的不仅是外销的机会,也给国内引进了一批工业化产线,来自日本德国等等的生产机器开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运转起来,也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乡镇企业故事。
一边是海外需求,一边是国内供给,随之而来的就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中间商。在互联网还相对原始的阶段,这个链条是怎么运作的呢?
一般来说,外国商家在国内都会有一两个“买办”角色的人,这些人有可能是常年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有可能是母公司信任的中国人,他们在国内对接一批供应链公司,也有些叫品牌公司。供应链公司往往是某个行业各家工厂的“万事通”,你想找什么样的货,多大的批量,愿意付什么价格,都是供应链公司了如指掌的信息。除了按需匹配客户和工厂,中间商还可以提供垫资、品控等等一系列服务。通过这样的流程,“买办”集合各种工厂的信息,获得母公司的指令,组织下单和生产。通过这种中间商的方式,中国工厂的货被大量装进货柜,贴上外国的标签,走进千家万户。
江浙的许多制造业家族企业和这些外国中间人都维持了数十年的商业友谊。我曾问过一家颇有规模的制造业企业,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信息这么透明,你们会不会把这些中间人跳掉呢?对方的回答是不会,因为这些老外中间人不仅是高效的中间商,也承担了一种朴素的担保角色,因为有多年的彼此信任关系,他们可以顺畅地接受订单。
跨国商流以这种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大洋间穿梭,很快,就有新的玩家登上历史舞台。
02
互联网的雏形
外贸B2B
有买家,有卖家,有中间商,按照后来风靡一时的”互联网思维“理论,这就意味着平台出现的机会。从行业格局上看,外贸的痛点不仅在与信息高度不对称,而且这种不对称还是跨国的,一个中国的卖家和美国的买家之间,除了信息还有语言的不通,更别说交易中涉及的各种节点、链路和物流了。
这种中间商平台的最早期形态就是黄页,不过还没有互联网那么高级,就真的是实体的的黄页,也就是杂志。其中最大的也是名字起得最响亮的,就叫做《环球资源》。这家年代开始以黄页杂志出现的公司,凭借着多年的积累,与年上线了自己的B2B交易网站,在当年是中国卖家中首屈一指的平台。年环球资源在美国上市,许多老外贸人回忆起来,当年自己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或多或少都跟这家公司有点关系。
当时总部在香港的环球资源是一家海外背景深厚的公司,但还不是一家真正的中国公司。显然,聪明的中国人也看到了这其中的商机,其中最早的一批人中就有一名英语老师,日后他将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名的英语老师。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早年就放眼天下的英语老师,马老师的第一桶金是开翻译公司来的,翻译啥呢?就是各种外贸相关的资料。工厂聚集的江浙沪也是早年外贸的重镇,货要卖给外国人,首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据小猫了解,虽然马老师是最有名的一个,但其实在后来发家的跨境卖家中,很多都是当年的外语老师。因为外语老师是最早接触到外国文化的一批人,也是对某个国家相对了解的人,在此跑个题,说明文科生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很多不知真假的传奇故事中,马云为了支撑翻译社曾去义乌批发袜子,内衣,手电筒,发传单等等,由此可见,马老师老早就在外贸领域深有耕耘,不仅想到了前端的翻译,还深入后端供应链。
虽然后来马老师如日中天更多是因为国内的淘宝天猫,但其实阿里的发家还得说说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