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泛滥已造成健康灾难

点击上方   现代医学认为,炎症来自细菌、病毒入侵人体(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但这个是最主要的),人体细胞灭菌杀毒,于是就发烧了,这个时候当然要帮助身体把细菌、病毒杀了。几十年前,一般发烧就吃两片退烧药,后来退烧药不管用了,就改打针。到了最近十几二十年,打针也不管用了,就改成输液,这里经历了一个从肠胃吸收干预(吃药)到肌肉注射干预(打针),再到直接参与身体循环静脉滴注的过程。   也就是说,通常用药有口服、皮下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也就是输液,俗称打吊针或吊瓶)三种方式,选取前两者被医学界公认是最安全、最益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方式。可现在,却是静脉滴注输液如此盛行或泛滥,“一生病就打吊针”。这种做法已经到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且不说静脉输液已经成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大隐患,更主要的是,它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并已酿成全民健康危机甚至是灾难。-01-静脉输液如此盛行的时代背景   静脉输液在传入我国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由于静脉输液是直接将药物通过静脉滴注(或静脉给药)的方法,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没有吸收过程,直接起效,生物利用度高,具有“给药直接”“见效快”“疗程短”“不过敏”等口服药不具备的优势,因而,迅速被就医的病患所接受,随后静脉输液很快便替代了肌肉注射。   应该说,输液确实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它的优点是药物能%进入血液,吸收快,见效快,一般是用于抢救危重病人,比如休克、中毒或是消化道肠道被感染破坏没法经胃肠道吸收药物的患者,这时候通过输液就能让药物尽快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控制病情。另外,对于儿科的患者来说,输液的治疗方式确实可以更加快速帮助青少年患者痊愈。   但到后来,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要知道,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   上述病患的输液要求实际上就是行业内俗称的“输液依赖”。即有的时候并不是医生想使用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而是有些患者或是患者的家属前来就医时就强烈要求进行输液。“输液依赖”是造成过度输液的一个重要原因,医院和医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最后所得出结论:患者习惯于打吊针输液,不是患者单方面的就医意愿,医院的医生长期的谆谆诱导直接相关,与我们的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期推行“以钱为纲”有密切关系。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病人并不清楚静脉输液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而我们深知此理的医生,却未尽到告知的义务。   换句话说,“输液盛行”或“过度输液”滥象的形成,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之间的利益驱动,因为,医院和医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医院、医生和医药代表的利益链。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医院就开始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政策,由于政府医院的正常运行,药品收入便成为除服务医院的主要收入之一,医院收入的40%以上的份额。   同时,医院给科室定任务,科室给医生定任务,在国内的医疗机构中,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收入中,药品收入更是占到整个收入的70%以上,很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几乎等同于“输液室”。在医生的一定“诱导”之下,不少乡县甚至是城市患者都一度把输液当成了快速祛病的良方。   一方面,输液的疗效快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在某些医生的最终诊断上往往会写上建议进行输液,同时医生还会以一个专业人士的口吻告诉病患,目前最好的治疗方式非输液莫属,如果选择口服药物,很可能达不到快速治疗的效果。   另一方面,医院也会根据例如输液等药品使用的数量,来考核医生的月度绩效。一般而言,静脉药品的价格大多高于口服药品的价格,且医药代表给合作医生的回扣也是输液药品比口服药物要高很多。不仅仅是回扣,如果某名医生和某品牌的医药代表合作一年或是半年下来相当愉快,该医生很有可能被请去国外或是海南等国内知名旅游胜地考察学习。   两方面的叠加让输液药品成为一些医生最常开出去的药物。所以使用越多的静脉输液产品,医院和医生就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02-静脉输液存在很多危害和隐患   输液治疗尽管作用强、见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也很突出。不当或过度的输液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1.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业内人士曾经发文指出:“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   不仅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假设药品完全不出现质量问题,输液依然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错。因为,与口服药相比,输液的准备过程更加复杂,不仅要从药房发出正确的药品,通常还要进行药液的配制,输液时护士也会有更多的操作步骤。尽管医务人员会谨慎地核对了每一个步骤,但随着步骤的增加,出现医疗差错的风险也会随之累积增大。   2.过度输液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   一般人医院输液,由于一天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液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另外,经常或长期输液,不仅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会让患者产生耐药性,严重的甚至会使患者陷入“重症感染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3.静脉输液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相对较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   由输液导致的过敏反应主要有:轻者头痛、低烧、药疹、心慌,重者高烧、寒颤、关节酸痛、烦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过度或滥用“输液”还可造成人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这些现象往往易被人们忽视。另外,在输液的药物不良反应人群中,儿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儿童无法及时反馈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给监测及救治带来了很大困难。   4.静脉输液对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所以,输液药品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而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肺脏这个过滤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如果输液药品微粒过大,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长期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和静脉炎症等。   据统计,用电镜观察每瓶输入人体的液体里有大约30万个直径在10~30?玻璃碎屑及橡胶微粒,而人体毛细血管直径只有10?,这些看不见的微粒将沉积在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现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与此不无关系。   如果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毫升或毫升,如果按每瓶毫升计算的话,只要人体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体内留下5,多个那样的团块。这样不仅会使肺形成纤维化,导致呼吸能力下降,同时还会影响人体的血氧供应。   另外,如果输液过多过快,可能会引起急性心衰,长期输液将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对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再者,西医输液打针治疗感冒,其所用的都是寒凉药物,这不但不治表也不治本,同时还会因为药液的寒凉之性,导致对患者肾脏功能与心脏功能的伤害更大,或更大的风险。所以,有很多心脏功能不良的患者,往往在输液的过程中突发意外,这都是因不懂得寒凉之性的西药会直接影响或控制心脏的运动而导致的不良结果。   5.静脉输液易造成免疫或自愈能力下降   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自身的抵抗能力被替代,久而久之自身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就会降低,细菌抗药性增加。   以我们常见的感冒为例。感冒是因为人体受到风寒所导致的病变,而打针输液所用的西药,都是清热消炎的抗生素之类的寒凉性药物。那么受了风寒的疾病,再用寒凉性的药物,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从而阻碍自身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发挥作用。感冒发烧是因为人体受寒产生的内热,俗话说无寒不生热,这是自然的物理现象。所以中医治疗的原则是祛风散寒,中医治疗感冒还会采用针灸、拔罐和手法调理等方法,有道是:“感冒发烧司空见,打针吃药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府,治疗感冒弹指间。”   此外,用食疗的方法也可治疗感冒。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把糯米七块姜,三棵葱白煮成汤,汤好之后加勺醋,感冒不用开药方。”   6.静脉输液也易出现药物中毒反应   临床发现静脉输液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出现毒性、过敏现象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输液中如合用七种及以上的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   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后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如连续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使病人出现中毒反应。-03-输液泛滥已酿成了巨大的危机和灾难   我国现在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以致形成成为一种“输液依赖”。所谓“输液依赖”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来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输液大国,有公开数据显示,年我国的输液市场容量在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   医院急诊室及走廊上,满眼都是挂着吊瓶输液的病人,也随处可见手持输液药品的患者在等着输液。由于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或因液体污染引起过敏反应、输液反应等时有发生。为此每年全国也有不少人因为输液反应而付出生命。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西医的输液消炎是通过药物快速参与人体循环的方式进行的,经常输液的人自身免疫力会逐步衰弱,衰弱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最常见的血液病,血液病里面最常见的又是白血病,白血病实际上是一种血液失去免疫力的疾病。这个时候,西医的思维是提升血液的白细胞数量。可悲的是,此前当人体发烧时,白细胞一旦超过一定数值(00),西医下意识的动作就是输液消炎,降低白细胞数值,而他们可能意识不到的是,正是这样的“消炎”才导致了血液病的发生。   静脉输液的疗效快,这样的错误认识如今已是大行其道。正确的静脉输液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但过度使用静脉输液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更是如此。遗憾的是,如今一些孩子的妈妈普遍只相信输液来得快,殊不知输液中的那些抗生素是不能杀死感冒病毒的,其输液的副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的危害却浑然不知。   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是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仅湖北省半年就报告例因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中,有例是由静脉滴注输液所引起。   有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因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中,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这通常是因为药物直接进入了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再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诱因所导致的。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还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现象。   静脉输液是一把双刃剑。专家认为,只有当身体出现吞咽困难;或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或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在这几种情况下可考虑用静脉输液治疗或补液。除此之外,应慎用输液治疗。总之,大家应知道,滥用静脉输液,一则是多花钱,二则会使你的健康受到伤害,严重的将断送性命。

↓↓感谢您点亮“在看”或分享朋友圈,这里的知识希望帮到更多的人。

黄开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zz/12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