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宝有医保公费医疗,够了么别让我们的

经常有家长问我,文雅,我的孩子已经有医保了/有我们单位有公费医疗,够了么?

我会开玩笑地说:如果医保就够了,那我肯定也失业了。

这样说当然不是担心自己会失业,而是希望每一位小宝宝都拥有足够的保障。有这样想法的家长,说实话我很羡慕。说明他们的人生都比较顺利,自身和亲近的家人都没有因为重疾住过院。所以,他们对我国的医保体系以及报销范围比例并不清楚。

如果他们认真的了解过医保,应该不会这样说了。

在我国有13.5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而在城市几乎是人手一份。但医保并没消灭轻松筹、水滴筹乃至各种筹!

为什么医保会不够用呢?(以下分析亦适用于公费医疗和军保,它们的报销范围额度和比例都比医保高,但范围再大也同样面临限制。)

●医保自身的报销局限性:广覆盖、低保障

实际的医保报销中面临各种限制,起付线、自付部分、自费部分、封顶线将医保报销的范围和医保能够报销的费用压缩到极致。

关于医保:低不报(起付线)、高不报(封顶线)、贵不报(进口药、特效药)、中间不全报(乙类药)。

一粒靶向药几百元、一天一颗;一支人血白蛋白五百元左右,按体重比例注射……几十万也不过几个月的事情。

医院结算清单,住院8天,总费用.51,医保报销.41元,个人支付.10元。总花费越高,医保的报销比例越少。

●医保没办法解决寻求医疗资源的花费及康复费用

很多人对重疾治疗的认知是存在误区的,认为重疾的花费就是治疗费用。其实,花在寻求更好的医疗资源——专家号、异地专家会诊、床位安排;更好的治疗手段——3、4代靶向药、最新的免疫疗法,院外购买的特效药。以及治疗后3-5年的康复费用、营养费用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这些都是医保无法覆盖的。

《我是药神》这部电影很多人都看过,它之所以动人也是其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几万块钱一瓶的靶向药,一吃就是三年,房子都吃没了……

●医保没有办法解决家人的误工成本、更无法挽救家庭的经济生命。

纪录片《中国人的一天》中,有这样一群人,医院附近的燕郊镇当外卖骑手,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孩子都有白血病,被称为小白的家长。

这些小白的家长,在来北京之前,很多人原本家境优渥,开着工厂、做着老板。而现在为了照顾异地就医的孩子,他们停掉了生意、背上了巨额负债,来北京做一个外卖骑手。因为照顾一个“小白”至少需要两个家长,一个在病房24小时贴身照顾;一个负责做饭、送饭,治疗期间的孩子对食物的干净程度的要求近乎苛刻。

餐风露宿不要紧,辛苦也不要紧,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镜头,生病的孩子担心爸爸大雪的天气出去不安全,要医院陪他一天,就一天。但爸爸还是忍住不舍出门了,因为这个家庭已经负债累累,一天都不能没有收入。

而大多数这样的“小白”家庭们,至少要在北京呆上一年。

●医院头顶的两把利刃:药占比和医保限额。

所谓药占医院总收入的占比,医院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医院要求药占比不能超过30%,一旦超过医生轻则被罚款重则被停掉一段时间的处方权。有了药占比的限制,那么前文提到的价格昂贵的靶向药、白蛋白等即使纳入医保也开不出来了。

虽然国家年就取消了药占比考核,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而医院为了规避药占比,“减少非治疗性支出”、“适当增加检查”、“用便宜药代替”、“建议患者院外购药”这些方法会使得患者在实际治疗中有诸多不便。

还有医保限额,医院的医保基金是有限额的,医院承担,而医院又会把超额部分下发给科室、医生承担。医院在接收医保患者时变得束手束脚,医院年底医保额度用完不接收新患者,要求旧患者提前出院的案例。

写在最后

医保一定要买,它门槛低、缴费低、不限过往疾病。但光有医保显然不能在风险来临时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治疗,也无法挽救背后巨大的家庭经济损失。

每一位医生,都追求用精湛的技术治愈所有的病人,而现实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经济条件越好的病人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为孩子补足商业保险,就是为其储备一笔具有高杠杆的医疗专款。

建议家长们为每一个孩子配齐: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

如您有需要,欢迎联系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zz/119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