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导语: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小板低、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
目前依据骨穿检验结果,白血病的治疗有所不同,主要治疗方法有:
一、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也是白血病的最基本治疗,对慢性白血病是否化疗药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预后分层等情况而定。急性白血病一般先给与化疗,使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明显下降,让正常细胞恢复即称之为完全缓解。然后再根据化疗的效果和疾病本身的预后分层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比如继续化疗、免疫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其他治疗。
化疗主要分以下几个时期:
1、诱导缓解期:最开始治疗的2-8周为诱导缓解期,主要目的是是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下降至细胞形态检测不到,其他部位用一般的方法也检测不到白血病,使血液细胞恢复到正常值。大多数的急性白血病化疗2个疗程以内就会获得完全缓解。如按标准剂量化疗1-2个疗程还不能获得完全缓解,称之为难治性白血病。
2、强化治疗:使用比诱导缓解药物剂量更大的化疗,尽快使得患者体内肿瘤细胞进一步降低,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强化治疗方案及疗程有所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一般在获得完全缓解用含中大剂量的阿糖胞苷为主的化疗4个疗程。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强化治疗一般在半年左右。
3、维持化疗:一般只用小剂量的口服药较长期使用。急性淋巴白血病在强化治疗后,从获得完全缓解开始一般需要维持2-3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在强化治疗后维持化疗是否可提高治愈率尚有争议。
4、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预防治疗:因为一般的化学药物无法达到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白血病可能发生CNSL,俗称脑白。尤其是急性淋巴白血病、初发病时的白细胞高的急性白血病更容易发生脑白。所以需要腰穿检查及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脑白。
白血病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白血病的不同类型、患者年纪、并发症及患者的家庭经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家属需要做好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尽可能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感染。
二、靶向治疗:针对白血病细胞上的某些特异分子进行的治疗称为靶向治疗。最成功的靶向治疗是全反式维甲酸、砷剂治疗t(15:17)或者PML-RARA异常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这两类药物可使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故又称诱导分化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用于临床获得成功。如伊马替尼(IMT,又称格列卫)等络氨酸激酶抑制剂(KTI)治疗可使约70-80的BCR-ABL1阳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获得分子学完全缓解,也使很多的BCR-ABL1阳性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这是治疗BCR-ABL1阳性白血病的里程碑性进展。目前越来越多的KTI问世,他对其他络氨酸酶激活的恶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如KTI基因突变与FIPL1-PDGFRA\FDGFRB\FGFR1基因有关的恶性髓系肿瘤。另外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是对多靶点有效的TKI,特别对FLT3(+)的白血病有效。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指用超大化疗或者联合放疗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摧毁,再输入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免疫系统,以达到治愈白血病的目的。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的人体不同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自患者自己)、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自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自其他个体)。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可分为亲缘及非亲缘。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最早开展的HSTC都采集供者的骨髓,又称骨髓移植。目前可以注射动员剂将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又称外周血HSTC;造血干细胞还可大量存在于脐带血,所以脐带血移植也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移植。HSTC一般在完全缓解后进行,医生尚可根据多种因素对部分未缓解的患者采用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四、免疫治疗:包括多种体外激活的免疫细胞治疗,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树突激活的CIK(DC-CIK),白血病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LT)的治疗;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如抗CD20单抗对CD20阳性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有效等;其他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如白介素2、干扰素、胸腺肽、云芝糖肽等。一般在完全缓解及强化治疗后进行,也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五、放射治疗:白血病是全身性的疾病,放疗不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白血病细胞对放疗敏感,以下情况可以使用放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全身放疗,帮助清除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为即将输入的造血干细胞挪腾空间。
2、发生髓外白血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采用局部放疗。
3、白血病浸润导致局部疼痛,放疗可缓解疼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