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学课北京站跟随W博士一起,

W博士说:“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小生物,喜欢科学探索的小伙伴们,你们认真观察过这些微小动物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微小动物吧!”Top1水蛭俗名:蚂蝗科属:环节动物蛭纲水蛭科生活环境:蚂蝗多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咸水之中,还有一些陆生和两栖的。形态特征:蚂蝗一般背腹扁平,前端较窄,全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分节,前、后端的体节演变成吸盘。前吸盘较小,常常围绕在口的周围;后吸盘杯状,多朝向腹面。除棘蛭外,体的分节比较固定,表示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近,特异程度较高。生活习性:许多种蚂蝗以吸取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于一个动物的个体上,接近于体外寄生虫;有的只是一时性地侵袭一下宿主,吸饱血液后掉下来;但也有属于普通的掠食性或腐食性的。Top2摇蚊幼虫俗名:血虫科属:双翅目摇蚊科生活环境: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特征:摇蚊幼虫圆柱形蠕虫状,身体细长,全长2-30mm。由头壳和12个体节组成,前3个体节为胸节,后9个体节为腹节。各体节粗细相近,外形无甚差别。体色淡,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幼虫第一胸节腹前方和腹部末节端部各有一对有趾钩的原足,分别称为前原足和后原足。两后原足之间,有2~3对肛鳃。幼虫的呼吸系统为闭合式无气门型,通过体壁(及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生活习性:由于身体内含有血红蛋白而成红色。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有的两年只有一个世代,有的一年却有七个世代,但大多数每年有两个世代,第一个在春季(5~6月),第二个在夏季(8~9月)。摇蚊的卵产于水面,卵块内有~个卵。Top3蜻蜓目幼虫学名:水虿(chài)(另一说水趸(dǔn)俗名:水乞丐,吃鱼虎科属:昆虫纲蜻蜓目(蜻蜓目昆虫的幼体通称水虿,蜻蜓目包括蜻蜓和豆娘)生活环境:潜伏在溪池泥底或残枝败叶下。形态特征:体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绿色,外形与其成虫类似,无翅,没有性成熟。水虿的颜色因栖息环境而异。喜欢栖息在黄色泥土的水虿则是黄色的,周围环境是黑色的则是黑色的。生活习性:肉食性,性情凶猛,喜欢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及它们的幼虫,大型的水虿甚至可以捕食小鱼和蝌蚪。水虿的时期依种类不同而有不同长短的时期,短的约2-3个月,普通种类约1-3年,最长的则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间约需经过8-14次不等的脱皮,然后爬出水面,变成成虫。Top4水蚯蚓俗名:红线虫、丝蚯蚓、红丝虫、赤线虫,线蛇科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近孔寡毛目,颤蚓科,水蚯蚓属生活环境:红线虫一般生活在排放污水或废水的阴沟污泥中(一般是缓流水黑污泥中),密集于污泥表层、河水、污水中,繁殖能力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强。水蚯蚓的出现常反映水质在某些环节存在有机污染,另外由于其携带大量细菌亦会造成腹泻等症状。形态特征:样子像蚯蚓幼体。属环节动物中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或青灰色,细长,一般长4厘米左右,最长可达10厘米。生活习性:它们一端固定在污泥中,一端伸出污泥在水中颤动,一遇到惊动,立刻缩回污泥中。捕捞水蚯蚓多在河汊和淤泥水塘的浅水处。用细目抄网从河床的淤泥表面及泥下两厘米处铲过。在水中漂洗后得到的残余物中就有非常多的水蚯蚓。Top5蚊子幼虫学名:孑孓(jiéjué)俗名:跟头虫、方学虫科属:昆虫纲双翅目生活环境:分布于臭水/沉积水/死水中形态特征: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生活习性: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呼吸空气。孑孓尾端的呼吸器开口于身体表面,呼吸时身体与水面平行;若受惊,则马上潜入水底。孑孓经4次蜕皮后发育成蛹,初期蛹仍可活动,将羽化时则基本不可动,这个时期约维持10~14天,要看蚊子的种类、气温、水温、食物等情况。成蛹后大概2-3天就可以羽化为成虫了。Top6螺蛳(luósī)学名:方形环棱螺俗名:湖螺、石螺、豆田螺、金螺、蜗螺牛、丝螺科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生活环境:螺蛳常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冬暖夏凉、底土柔软、饵料丰富的湖泊、河沟、池沼、池塘、水田和缓流的河溪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形态特征: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生活习性: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最适生长水温在20~25℃左右,水温达15℃以下和30℃以上时即停止摄食活动。10℃以下时即入土进入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复至15℃以上时其复又出穴摄食。Top7水蚤俗名:溞,溞科,鱼虫科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溞科生活环境: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形态特征:水蚤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胸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生活习性:春天到初夏时,会游在大海表层,吞食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这种粗新哲水蚤会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产卵后就结束生命。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所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雌体。Top8沼虾俗名:江虾、淡水虾、青虾、河虾科属: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生活环境:沼虾一般生活在池沼、湖泊或河流等淡水中,有些种也分布于河口半咸水域,个别种如等齿沼虾等能栖于低盐浅海。形态特征:雄虾钳大,紫蓝色;雌性钳小,个体小些。其壳薄,在溪流清水中生活时壳呈透明色,也有黄锈色,在河流中一般为玉白色。头胸甲发达,额角上下缘有锯齿,具有肝刺、触角刺而无鳃甲刺。第2腹节侧甲覆盖于第1、3节侧甲外面,后部腹节较细小。第1触角有3条触鞭。第1、2步足具螯、腕不分节,捕食和御敌;第2步足的螯特别强大,雄性的更长大,甚至可达长2倍,第3~5对爪状,用于爬行。腹肢具内附肢,能将左右内肢联在一起,便于游泳。生活习性:为杂食性,喜食小型动物或其尸体,也食水生植物或有机碎屑。其喜集群、有趋弱光性,偶有互相残食的现象发生,主要为食物短缺时较严重。其溶解氧要求较其他青虾高,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的溪滩中。Top9河蚬(xiǎn)俗名:蚬、黄蚬、蟟仔、沙螺、沙喇、蝲仔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蚬科,蚬属生活环境:河蚬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沟渠、池塘及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在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形态特征:河蚬贝壳中等大小,呈圆底三角形,一般壳长3厘米左右,壳高与壳长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韧带短,突出于壳外。绞合部发达,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生活习性:河蚬三个月可达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在水底营穴居生活,幼蚬栖息深度为10-20毫米,大蚬可潜居20-毫米,以20-50毫米分布最多。摄食经鳃过滤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等),是一种被动的摄食方式。当河蚬幼体浮游生活结束后,即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15-30天,再经1个月左右长成2毫米的小蚬,3个月可长到10毫米,蚬的寿命约5年。Top10水蚌(bàng)俗名:河蚌,小呙池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目珠蚌科无齿蚌属生活环境: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淡水湖泊、河流、池塘中习见的双壳类,底埋生活。形态特征:壳形多变化,两壳相等,壳顶部刻纹常为同心圆型或折线型,但多少有些退化。铰合部变化大,有时具拟主齿。具1外韧带。鳃叶间隔膜完好,并与鳃丝平行排列,外鳃的外叶后部与外套膜愈合,有鳃水管。生活习性: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蚌呼吸用鳃,鳃很大,呈瓣状,左右各1个,每个又分为2瓣,都是由细长的鳃绦紧密相连接而成。蚌活动时水流是不断的,新鲜水流经过鳃的时候,就同血管中的含碳酸气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输送到血液中,污水就随着水流从排水孔流出。Top11虾虎鱼俗名:沟岩鱼科属:脊椎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虾虎鱼科生活环境:多数栖息于热带海水中,一部分生活在河流,溪流以及湖中。形态特征:虾虎鱼的特点是身体细长,体型小,大多数短于10cm。有两条脊鳍。第一条有几根细微的脊骨,头部和两侧有一系列小的感觉器官,尾巴呈圆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水晶虾虎鱼呈现透明的色彩。生活习性:虾虎鱼大都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虾虎鱼的食性很杂,比它小的鱼、虾、蠕虫及其他鱼类的卵都是虾虎鱼的食物。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生活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Top12食蚊鱼俗名:柳条鱼,大肚鱼,山坑鱼科属:脊椎动物门辐鳍鱼纲鳉形目花鳉科食蚊鱼属生活环境:食蚊鱼的适应性极强,不仅可以生活于河沟、池塘、沼泽、水稻田等各种水体中,也能放养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种莲缸、插花瓶等小型水体里。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形态特征:形似柳条,体长形,略侧扁,体色为金中带绿色,腹部明显鼓胀,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毫米,重2克左右,大者可达80毫米,体重可达5克,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3.4~3.7倍。齿细小,吻尖,眼大,无侧线,属于卵胎生鱼类。背鳍软条7至9枚;臀鳍软条9至10枚。生活习性:能以鱼鳔发声,性凶猛。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由于它无胃,消化道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体时可谓是狼吞虎咽。当水温适宜时,每条鱼一昼夜可吞食蚊子幼体40~只,最多能吞食多只,是灭蚊高手。食蚊鱼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活于咸淡水及不同环境的水体中,杂食性,生长快,繁殖力强,卵胎生,耐温差、低氧及污染环境,在华南的低地水体中形成了优势种。由于可生活于咸淡水,食蚊鱼更可沿海岸线扩散到沿海江河中。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zl/309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