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活性成分或为无药可治晚期恶性

图说:医院肿瘤科采访对象供图

70岁的徐奶奶罹患晚期卵巢癌,经历了各种规范和先进的肿瘤治疗方法后,病情持续恶化,已处于所谓“无药可治”的“难治性肿瘤”困境。在海军医院(医院)肿瘤科,臧远胜主任领衔团队采用“砒霜”的活性成分三氧化二砷创新靶向治疗P53基因“结构性突变”新疗法后,徐奶奶腹腔内病灶明显退缩,这预示着以往无药可治的P53基因“结构性突变”患者现在可能有救了。

徐奶奶是一位伴腹腔广泛种植转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在确诊为晚期肿瘤的两年多里,她经历了标准化疗、减瘤手术、腹腔灌注化疗、血管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腹腔溶瘤病毒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虽然一度得到控制,但好景不长,病情仍然持续恶化,肿瘤诊治指南上的标准治疗方法都已用完,病情处于“山穷水尽”的状态。

这让患者与家属陷入了痛苦之中,但一家人没有放弃。在寻医过程中,了解到医院肿瘤科臧远胜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难治性肿瘤创新治疗研究后,家人陪徐奶奶来到该科就诊。

由于各种卵巢癌治疗手段均已无效,是临床上典型的一类难治性肿瘤,臧远胜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决定采用高质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取肿瘤基因突变信息。

通过信息比对,结果发现,徐奶奶体内肿瘤细胞被鉴定存在“P53基因结构性突变”。在全面、审慎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后,决定给徐奶奶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活性成分)注射治疗。两个疗程后,在既往基础治疗方案未改变且已无法控制肿瘤的情况下,徐奶奶的腹腔内病灶明显退缩,长期居高不下的肿瘤标记物大幅下降至接近正常,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病情得到显著缓解,徐奶奶也因这种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回归正常生活。

臧远胜表示,P53基因是人类“最强”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失活”会诱发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全球约百分之五十的肿瘤患者携带P53基因突变。长期以来,该基因一直无法找到通过靶向治疗使其“复活”的突破口。

两年前,国际著名的《癌细胞》(CancerCell)杂志报道了国内血液系统肿瘤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发现P53基因存在“结构性突变”、接触性突变等多种突变类型,而基础实验表明,中药砒霜的活性成分三氧化二砷可靶向“复活”几乎所有类型的P53结构性突变,只是对不同具体类型的复活效能有所差别,而徐奶奶肿瘤细胞中的P53基因的RH型突变,正是P53基因二十余种相对常见的结构性突变类型中,可被三氧化二砷较有效“复活”的类型之一。让人更有底气的是,三氧化二砷已有成熟的临床应用剂型,长期以来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十余年来,臧远胜教授团队在上海市科委课题等的支持下,开展了三氧化二砷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具有抗代谢和抗血管的双重抗肿瘤作用,且对癌性胸膜腔积液具有良好治疗作用。此次所开展的三氧化二砷靶向治疗P53基因结构性突变型晚期恶性肿瘤研究,是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及最新研究进展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据了解,臧远胜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篮子理论”指导的疑难肿瘤创新治疗研究,所谓“篮子理论”,是指只要在肿瘤患者的细胞中鉴定出存在相应靶点,不限肿瘤类型,都可进行针对该靶点的创新治疗。

研究表明,P53基因结构性突变除了存在于徐奶奶的卵巢癌以外,还广泛存在于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胆管癌等多种肿瘤类型,臧远胜教授团队注册开展的本项研究就是针对P53基因结构性突变靶点的篮子试验研究。

臧远胜提醒,该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是,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二代基因测序来鉴定患者的肿瘤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结构性突变,以及是哪一具体类型的结构性突变,避免“假阴性”“假阳性”。同时,本治疗方案目前仅适合于已对指南标准方案耐药或不耐受的“难治性肿瘤”状态的患者。另外,由于起效时间和抑癌效能仍需深入探索,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全面评估,不建议肿瘤负荷过大及病情临近终末期的患者采用此方法,以期为患者争取临床获益的最大可能性。

通讯员王根华焦晓栋新民晚报记者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zl/149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