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板块能带领大家继续嗨
指数从盘面看,比较健康,全天成交了超过1.54万亿,上涨超过家。
成交额连续超过1.5万亿,继续在奔向新的成交过万亿记录。
在成交方面,对比之前的成交,按照算,应该量价同步。
但是指数目前还是止步于这个点位,前高还没过去,目测冲过去的概率大。
但是那些股票能带领大盘继续走,我们可以好好讨论下。
从开年来看,经过2月18开始的杀跌,医疗,白酒,食品,部分行业龙头,一直处于震荡下跌通道。目前来看底部开始放量成交,不排除继续下跌可能,我对这块的主要看法是,除非是缩量,否则不会企稳。必须要经历一个缩量企稳的过程,只有想卖掉的人都卖掉,抄底的人拿到了便宜筹码,才会获得企稳。
再来看看目前指数主要推动的板块。
从2.18大幅杀跌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汽车),光伏,半导体成为了主要拉指数的动力,截止到8月中旬,迎来了部分调整,龙头宁德时代,高位震荡。
作为A股市值第二的电子元件板块,也就是A股的科技板块,达到了7.2万亿市值,仅仅排名在市值10.55万亿的银行后面。还在不断的创造新高。
从8月开始,周期成为了拉指数的主要动力,在煤炭,有色,钢铁,基建拉抬下,指数来到了附近。目前来看,虽然今天部分煤炭钢铁做了调整,但是目前还不能看出行情结束。目前看煤炭龙头,普遍涨幅在1-3倍之间,不少个股创了历史新高,例如兖州煤业。同时钢铁龙头个股也很多创造了历史新高,包括方大特钢,新钢股份。
基建板块龙头中国电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目前都是翻倍有余。同时带动了水泥板块超过50%的涨幅。
同时环保板块,天然气,水务等公用事业板块也迎来了一波巨大涨幅,伟明环保早已历史新高。
石油板块,周期大涨情况下,也带起来了。
作为贵金属的黄金板块,从底部涨了50%+。
电力板块,今年低点以来同样涨幅超过60%。
家电板块,即使在格力,美的大幅回调的情况下,依然是6月份达到了新高。
目前没有大涨的板块,就是银行,保险,地产了,加上2月18以来的大幅杀跌的白酒,医疗,医药,食品。
指数也就是在这样的替换中,控制上涨的速度。正所谓的慢牛行情。
这一波的周期基本超越的很多人的认知,包括我。
我没法猜测他会涨到什么时候,因为你不知道资金的他贪婪程度,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跌,但是我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跌,周期他就是周期。
我们不妨参考下-,-这两个行情段的具体来分析下。
这两段行情是A股历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行情。
两个顶点区域,都是一波巨大的涨幅后,急速的下跌。
现在这个慢牛,是不是行情来临前的前面的演绎我觉得需要逐步的去分析。
上面分析的这么多板块的尤其以前低位的板块,都在今年慢慢爬起来了,很多而且是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个风险你是不是需要考虑下?
既然现在大家都是雨露均沾了,该涨的都涨了,是不是接下来没有涨的需要均沾下?
下一阶段的行情目前还不好判断,但是我个人倾向,没有能一直涨的板块,涨得再多也会调整,也不可能有一直跌的板块,价值超跌了也必然反弹。
指数需要慢牛,就不会允许妖魔鬼怪出来横行,有人不相信无形的手,我只能说真是太年轻,时代不同了,在大数据面前,一切妖魔鬼怪无所遁形的。
因为妖魔鬼怪横行了,人间就成了炼狱。
看看这都成了啥?都背离成了啥样子了?
反映物价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便是CPI和PPI。
我这里解释下,CPI可以理解为物价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统计的主要是上游材料。
CPI和PPI一般而言,趋势是相同的,发生背离的情况不能说罕见,但发生情况不多。
这和二者的传导过程相关: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PPI价格变化
原材料(成本和利润)→制造商(成本和利润)→零售商(成本加利润)=CPI价格变化
PPI是CPI的上游,CPI则增加了终端零售环节。可以说,PPI是CPI的领先指标,通胀或者是通缩,价格变化是会通过PPI传导给CPI。
PPI反映的是商品制造过程中,最终原材料加上制造成本和所需利润最终的价格变化。
PPI已经横行无忌了。
原材料行业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物等等都在涨价。
但零售端的价格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了通胀还没有传递到下游零售业。
这是因为目前尽管中国国内控制了疫情,但是人们的消费能力并没有获得提升。
这几年,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是越来越明朗(GDP增速下滑),生意没有那么好做,工也没有那么好打了。
对于消费领域,人们的行为会进一步趋于保守。
同时,在疫情中,中国的房价被推到更高的位置,这一点在南方地区尤为明显。高房价进一步稀释市场消费能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在涨)
在内需不振的前提下,企业是很少有办法把成本上涨的影响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为,本来大家的购买意愿就不高,如果再提价,那买的人就更少了,对于企业是得不偿失,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也会更加严重。
现在的情况就是生产端、资产端通胀,消费端通缩。
生产端通胀、资产端通胀,原材料端也通胀,但是市场消费却是一片萧条。
所以反应就是CPI不断下滑,卖不出来价格了,大家还在都拼命的扩产。
经济复苏的速度追不上通胀的速度,通胀的速度追不上通胀的预期。
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政府很有可能为了刺激经济就会投放过多的货币。
但是生产端和消费端仍然低迷,货币就会大量在金融系统当中继续推高金融资产,或者从金融系统中流出来推高固定资产价格。
美林钟正好可以说明现在的情况。
看不懂我没事,我继续用白话文讲。
那现在这些原材料的暴涨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我觉得综合起来他们都有。
首先就是全球放水,大肆印钞的,导致货币贬值,资产价格必然涨。
其次,就是天灾,疫情导致的供需错配,我们国内歌舞升平,但是外面还是水生火热,每天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基本也没消停,而且都是从无底线扩大,病毒进化速度远超过了疫苗的研发进度。
这个时候很多原材料都是生产部上来了。其中我们主要进口铁矿石,铝土矿。基本是被外部卡脖子。
我们国家铁矿石,铝土矿主要是进口对象是澳大利亚,几内亚,印尼几国。
澳大利亚和我们不对付,现在是闹掰了,几内亚政变了,印尼深陷德尔塔病毒泥潭。
要么政局不稳,要么就是病毒肆虐,要么就是国家对抗。
在原材料来源受到一定冲击的情况下下,叠加经济重启,之前减少的库存必然需要补充。
在这种补库存的需求下,自然就是给了资金炒作机会。越是补库存,越是涨,就越加疯狂的补库存。
恶性循环开启。
但是我要说的是,现在需求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这些高位补库存的货物,生产出来,能卖出去还好,如果卖不出去(上面说的,需求不振),那么高位接盘的原材成本,将来就成为了定时炸弹了。
我想这个问题不会需要等很久,毕竟生产容易,卖出去才是问题。
铁矿石,铝土矿我们依赖外部,涨价(铁矿石价格从+跌到了+,在国家的打击下,事实上已经降价了)我们还能理解。
为啥钢铁,煤炭这种国内能充足供应的原料也开始疯狂涨价呢?
这个就不得不提到所谓的碳中和目标了。
现在是很明显的高耗能污染企业,开始不断一刀切,不断的关闭产能。
自从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后,截至年末,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处左右,煤矿企业不足家。
煤炭从年国家计划退出煤炭年产能目标2.5亿吨,实际退出3.17亿吨,超出目标26%。年,国家计划退出年产能1.5亿吨,实际退出1.63亿吨。年1月至7月实际退出年产能0.8亿吨。计算以上数据,年至年7月煤炭年产能合计退出5.6亿吨,截至到年底,差不多清理出来9-10亿吨的产能。
目前产能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正是这几年将近10亿吨的产能清退,叠加放水,疫情,以及减少澳大利亚等国煤炭进口,综合因素,天时地利,加上炒作,弄出了历史新高的价格。
钢铁也是同理,政策要求企业开始各种无端的停产,减产。
目前煤炭无序的涨价情况下,国家已经开始出政策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8%。在今年煤炭供需紧平衡、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冬季保供大幕已然开启。为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国家有关部门和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动露天煤矿接续用地办理,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继8月下旬以来超过36座露天煤矿先后取得接续用地批复后,9月中旬还将有产能近万吨/年露天煤矿陆续取得接续用地批复。全部正常生产后,月可增加产量万吨以上。
如果中国连煤炭的价格都没法控制,我觉得迟早是完犊子,分分钟被外面那些卡脖子的资源给勒死。
所以炒作有限度,至于一些无脑看多的人,我觉得社会主义的铁拳会教你做人。
煤炭是什么?是我们国家能源的基础,是绝大部分的工业企业的能源来基石。怎么可能任由涨价呢?
别忘记了,新能源对煤炭电力的替代,长远来看更加不存在无限走高的基础。
一些制定政策人,是不是需要清醒一点。
碳中和这个切刀子,麻烦速度慢一点,起码也得照顾下国内其他行业行业的发展,保民生,保就业,共同富裕就是为了让某些商品无底线涨价?
在现在这种消费低迷的情况下,任由无限涨价,下游企业的成本如何承受的住?
总结下:
分析到这,就不难看出。
放水后的通胀已经在供应端持续发酵,并传导到生产端。但是由于需求端的萎靡不振,企业无法将成本转移至下游。(CPI环比在下滑)
销售没有增加,成本还在不断上涨,只能默默承担现在社会通胀的大头部分,能不能扛过去全看命数。
PPI与CPI的趋势发生背离,不仅是打击企业,也会严重冲击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同时还会放大国内系统性风险。
面对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人工费用越来越贵,运输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利润越来越少。
以往以低价为竞争优势的小品牌,前途渺茫,贡献了绝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微小企业,如何保证安全的存活下去是目前政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了。
别光顾着高大上,所谓的转型,好好先安排下就业和收入问题吧,都生存不下去了,还转型什么。
炒作有限度,国家已经清醒的看到了这些微小企业的问题,现在贷款是一方面。
无底线炒作上游原材料价格必然迎来铁拳。。。
从目前的情况来下,全行业的大洗牌已经到来,势必又将有一波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倒下。
ZA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