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血液系统速背Day32
原定考试时间
实践技能考试
综合笔试:计算机化考试全国统一时间
学习须知
下边的关键字能记住吗?
记不住就可以不用考试啦
大家要加油呀
复习计划
接着我们复习
呼吸系统
有疑问的,添加下方老师,进行咨询
关键字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病因
1、生成减少:理化因素+血液病+病毒感染+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慢性增生低下性粒细胞减少症
2、破坏过多:免疫性+分布异常+释放障碍
临床表现
1、白细胞减少症:起病缓慢、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低热甚至反复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起病急、突畏寒、高热,急性咽喉炎,黏膜坏死和肺炎,常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
检查
1、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低于4.0×/L
2、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低于0.5×/L
诊断
白细胞减少症=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白细胞低于4.0×/L
粒细胞缺乏症=突畏寒、高热+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低于0.5×/L
治疗
1、白细胞减少症:病因治疗+促白细胞生成药物(碳酸锂、维生素B4、利血生、鲨肝醇),感染时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防及控制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去除病因+消毒隔离+积极控制感染+促白细胞生成药物(G-CSF或GM-CSF)+支持疗法(丙种球蛋白)
出血性疾病
一、概述
正常止血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1、正常止血机制:血管因素(受损收缩)+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
2、凝血机制: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凝血活酶生成阶段+凝血酶生成阶段+纤维蛋白生成阶段)
3、抗凝和纤维蛋白凝血机制:抗凝系统(抗凝血酶、肝素、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纤溶系统(促进纤溶、纤溶酶相关抑制物)
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遗传性+获得性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功能缺陷
3、凝血异常:遗传性+获得性
4、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或循环亢进
5、符合性止血机制异常:新先天或遗传性+获得性
实验室检查
1、筛选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2、确诊实验:血管壁功能异常的确诊实验:毛细血管镜
血小板异常的确诊实验:血小板形态、功能检查
凝血异常的确诊实验: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实验
诊断
1、血管壁功能异常和(或)血小板异常所致出血=皮肤黏膜分散出血点+自发性出血
2、凝血障碍所致出血=外伤或遗传+凝血功能障碍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防止基础病
2、止血治疗:补充血小板;止血药物
二、过敏性紫癜
常见病因
1、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
2、食物:特异性蛋白过敏
3、药物: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硫胺类、阿托品、异烟肼及噻嗪类利尿药
4、其他:花粉、尘埃、菌苗、疫苗接种、中药、受凉和寒冷刺激等
发病机制
1、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致敏原作为抗原引起全身血管炎症反应
2、小分子致敏原作为半抗原,与体内某些蛋白质结合构成抗原,引起血管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1、单纯型(紫癜型):最常见类型。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轻度痒感
2、腹型(Henoch型):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腹部阵发性绞痛(最常见)
3、关节型(Schonlein型):皮肤紫癜、关节肿胀、游走性疼痛、压痛、功能障碍
4、肾型:皮肤紫癜、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偶见水肿、高血压及肾衰竭
5、混合型:皮肤紫癜合并上述两种以上临床表现
6、其他:少数病人还可累及咽部、脑部及脑膜血管而出现神经萎缩、虹膜炎、视网膜出血及水肿
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诊断
过敏性紫癜=发病前上感史/接触过敏物质+四肢对称性紫癜+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血小板计数正常
治疗
1、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扑尔敏)
2、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未明
机制为:
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
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
临床表现
反复皮肤紫癜或瘀斑,以四肢远端多见;黏膜出血以鼻出血、牙龈出血或口腔黏膜血疱多见;乏力、失血性贫血等
检查
1、血小板检查:
①血小板计数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③血小板生存时间约90%以上明显缩短
④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
2、骨髓象:
①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
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加,产板型减少
③粒系、红系、单核系、淋巴系均正常
3、出、凝血功能检查:出血时间延长,血管收缩不良,凝血功能正常
4、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相关补体多数阳性
5、Evans综合征
诊断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仅血小板数量减少+三系正常
治疗
1、首选:糖皮质激素
2、手术:脾切除术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助理医师不要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严重感染:细菌感染最常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
2、恶性肿瘤(胰腺癌)和白血病(急性早幼粒)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微血管栓塞、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检查
1、血小板<×/L或进行性下降
2、3P试验(+);D二聚体(+)
3、血浆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4、FDP>20mg/L,明显升高
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存在易引起DIC基础疾病+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3P试验(+)
治疗
1、早期高凝期:肝素
2、晚期低凝期:新鲜冰冻血浆
五、血友病(大纲未涉及但考试常考)
病因
1、血友病A:FⅧ缺乏(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2、血友病B:FⅨ缺乏
临床表现
1、出血:血友病A出血较重,血友病B较轻,多为自发性或轻度外伤、小手术后出血不止。
特征:
①与生俱来、伴随终身
②常表现为软组织或深部肌肉内血肿
③负重关节反复出血,最终肿胀、畸形,可伴有骨质疏松、关节骨化及相应肌肉萎缩(血友病关节)
2、血肿压迫症状:
①压迫周围神经致局部疼痛、麻木、肌萎缩
②压迫血管致相应部位缺血性坏死
③口腔底部、咽后壁等出血可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
实验室检查
1、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正常,APTT延长
2、FⅧ活性测定辅以FⅧ:Ag测定和FⅨ活性测定辅以FⅨ:Ag测定
3、vWF:Ag测定正常(鉴别血管性血友病)
诊断
血友病=男性病人,有或无家族史+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APTT延长
治疗
1、预防损伤、禁用相关药物、尽早有效止血
2、替代疗法:补充凝血因子
3、其他药物:去氨加压素、抗纤溶药物
4、家庭治疗、外科治疗、基因疗法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