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早期的8个征兆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发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数个月。慢性白血病(CL)的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晚阶段,多为较成熟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病情发展慢,自然病程为数年。其次,根据主要受累的细胞系列可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急粒白血病或急粒,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白血病或急淋,ALL)。慢性白血病则分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白血病或慢粒,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白血病或慢淋,CLL)及少见毛细胞白血病(HCL)、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等。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低于欧美国家,约为2.76/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性)和第8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1位。
1.生物因素主要是病毒和免疫功能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umanTlymphocytotrophicvirus-I,HTLV-I)所致。病毒感染机体后,作为内源性病毒整合并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一旦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即被激活表达而诱发白血病;或作为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横向方式传播感染,直接致病。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白血病危险度会增加。
2.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日本广岛及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比未受照射的人群高数十倍。此外,过去对强直性脊椎炎用放射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用32磷治疗,其白血病发病率也较对照组高。研究表明,大面积和大剂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DNA突变、断裂和重组,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3.化学因素苯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早年制鞋工人(接触含苯胶水)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3~20倍。抗肿瘤药中的烷化剂被公认有致白血病作用。乙双吗啉是乙亚胺的衍生物,具有极强的致染色体畸变和致白血病作用,与白血病的发生有明显关系。氯霉素、保泰松亦可能有致白血病作用。
AL起病急缓不一。发病急者可以是突然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是严重的出血。缓慢者常为脸色苍白、皮肤紫癜、月经过多或拔牙后出血难止而就医时被发现。
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1.贫血部分患者因病程短可无贫血。半数患者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2.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高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
剩余33%未读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