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孩子幼小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要看做父母和教师的成人如何引导孩子在白纸上去勾画未来。急切的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家长。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态度,使用的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人生成败。本书以科学的现代教育前沿理念贯穿,向家长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子成功的奥秘,及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并结合日常家教普遍的具体问题来阐述、分析,为家长提供了许多科学正确、实际有效的教子方法。该书对家长轻松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难题,教出优秀的成功孩子,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是一本简明、有益的家教类力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很多父母费尽心思,付出千辛万苦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有的孩子被他们教成了“问题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于是父母们感到痛苦、困惑、茫然。

比利时一家杂志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最后悔的是什么?”并列出了十几项生活中容易后悔的事情,供被调查者选择。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人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不当。有些父母直到多年后,才发现按照自己的模式与经验,并没有使子女成才和受益。

成功的教子经验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为父母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不易察觉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都凝聚着父母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成功绝非偶然。身为父母,当对比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时,应先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别人的差距。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样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育专家周弘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同样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改变。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不仅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还要随时向专家请教,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将科学的家教观念和先进的家教方法应用到家庭教育中来,还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将孩子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每个父母都应该牢记: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了解孩子成长的8个关键期

从孩子一出生即根据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和培养,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天职。这里,重要的是准确抓住时机,并确定教育课题。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在关键期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杭杭是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小男孩,亲戚朋友都很喜欢他,两岁半的时候父母决定送他去幼儿园,可谁知入园仅仅两天,就被老师退了回来,因为杭杭不能跟小伙伴一起活动,他一刻都坐不住,成了班里的捣蛋鬼。以后父母接连送杭杭去过5个幼儿园,每一次都是不超过3天就被婉言劝退了。经过医生的诊断,证明孩子患了“感觉统合失调症”和智力发育迟缓,跟关键期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有关,需要进行治疗和训练。

年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做了这样一项实验:刚出生的小鹅,如果最初看见鹅妈妈,小鹅就跟鹅妈妈走;如果看见的是洛伦茨,小鹅就跟洛伦茨走。如果不让小鹅看见到活动的物体,两个星期之后,它就失去了“认母”的能力,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行为了。洛伦茨把小鹅认母的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人类也不例外。科学家把人类的这种现象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是人脑某个功能区域神经网络构建突发生长期,也是人学会某种知识、技能、行为等的最佳时机。人的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功能先发育,哪些功能后发育。如果父母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那些大脑功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得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和汤普生做过一个著名的孪生兄弟爬楼梯实验。

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兄弟,他们还未满周岁,喜欢满地爬。一天,在他们的房间里出现了一架小梯子,兄弟俩立刻对梯子产生了兴趣,围着它爬了一圈又一圈,试图爬上去,但最后都没能成功。盖赛尔和汤普生先选择了弟弟进行爬梯训练。从出生的第48周起,对弟弟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周后,他才能勉强地独自爬上楼梯。而哥哥是从出生的第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虽然兄弟俩的学习时间前后仅相差6周,但哥哥的学习能力似乎比弟弟强许多,他很快就学会了爬梯子。两周以后,盖赛尔让孪生兄弟进行爬梯比赛,结果他们俩的速度不相上下。

这个实验表明: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俗话说:春来不下种,秧苗无处生。孩子的春天就是关键期,父母的教育就是种子。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巨大潜能就被白白地浪费了。父母千万要注意,一旦错过了关键期,你即使花再大的力气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育孩子,父母是需要花费力气的,可是不能愚公移山,而要使巧劲,用巧力。这个“巧劲”、“巧力”就是在孩子的关键期实施恰当的教育,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到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育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育孩子,就会事倍功半。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应该抓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八个关键期:

关键期一:感官发展关键期(0~3岁)

孩子感官发展的关键期是0~3岁。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她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她智商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错过了感官发展关键期。

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父母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关键期二:语言学习关键期(0~6岁)

6岁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语言敏感期在6个月左右就已经出现,两岁左右出现语言爆发,3岁前是听的敏感期,3~4岁是说的敏感期,5~6岁是应用、阅读、理解的敏感期。0~6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期三:动作敏感期(1~3岁)

3岁前是孩子的动作敏感期,这一时期也称为孩子的第二次降生,要早点让孩子学走路,充分让孩子运动,发展大肌肉动作,因此建议父母不要一直把孩子抱在身上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行走、运动等关键期,他不会走路,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他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教育专家努力教育他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他学了两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

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另外,要进行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样不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关键期四:秩序关键期(2~4岁)

孩子的秩序敏感力表现在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2~4岁是教孩子知晓规矩的关键期。

妈妈很注重培养3岁的德德的秩序感。就连吃饭都被妈妈利用上了,每次吃饭前,妈妈总先让德德洗手,然后用毛巾擦手,然后拿一个小碗、一把勺子,最后坐到位子上吃饭。这一系列活动长期坚持下来,竟然培养出了德德做事的良好顺序感。

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鼓励孩子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关键期五:音乐能力发展关键期(3~5岁)

教育专家指出:3~5岁是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俊俊很有音乐天赋,这得益于妈妈从小对她的训练。两岁时俊俊对节奏明显地表现出极大热情,妈妈就使用身边的玩具或者器皿让孩子自己“制造”乐器,如敲打玩具、碗盘等。到3岁时,俊俊又开始模仿熟悉的或者喜欢的旋律,还会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妈妈就又买了很多适合她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话故事音乐的光盘给她学习。4岁的时候,为了帮助俊俊学古筝,妈妈还给她专门请了一个教古筝的老师。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关键期六:想象力关键期(3~6岁)

沈阳小女孩金今1岁习画,3岁吟诗,5岁出诗集,6岁成为中国十大希望之星。她的成功跟妈妈抓住她的形象力关键期有莫大关系。

从金今半岁到5岁,妈妈始终刻意地为她营造着这样一种童话般的氛围。点蜡烛,放音乐,编一些狗王国、花家族、太阳公公的故事,将孩子的生活变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借此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

这个时期,父母要让孩子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父母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期七:文化敏感关键期(6~9岁)

孩子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以前;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

爱迪生从小好奇心就特别发达,最爱问“为什么”,喜欢对一个问题追根究底问个明白。有一次老师讲一位数的加法,同学们都认真听讲,爱迪生突然举手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回答他的问题。父亲也常常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只好拍拍儿子的脑袋瓜说:“去,问你妈去!”只有妈妈能够回答他那些奇怪的问题。

因此,爱迪生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对于儿子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只要她知道的,她就努力回答;不知道的,她就让儿子去看书。当她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感兴趣后,就给儿子买了本《派克科学读本》,她还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改造成儿子的小小实验室。

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在孩子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关键期八:黄金阅读关键期(8~14岁)

抓住阅读关键期,能轻松地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她母亲是个思想开放,很喜欢文学的女性。在母亲的启迪和训练下,克里斯蒂从小就是个阅读狂,她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作品。她从6岁开始,就一头扎进家中多得所有房间的书橱都装不下的书堆中。到12岁时,她已经读完了各个学科的很多图书。

5岁左右,孩子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孩子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父母会自然而然地为孩子提供成长的必要条件,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还会提供玩具跟孩子游戏,但父母往往是凭着感觉做事,经常抓不到重点,自己做了很多工作,效果却不明显。其实,如果抓住了关键阶段的关键问题,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孩子会变得更轻松、更成功;如果错过了关键期,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难,往往是事倍功半,闹不好还会走很多弯路。

——优秀父母需要掌握的8种教育方法

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同样,教育孩子,先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够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

严志新的父亲是一个年利润逾千万的私营修车厂老板。他的家境自然特别优越,父亲对这个独生子更是宠爱有加。严志新还是个小学生,父亲就给严志新买了一台最先进的电脑,然而严志新对电脑的其他功能都不会使用,只是用来玩玩游戏打打字而已。但严志新消费的大手笔,在学校已人人皆知了。

一天下午,严志新兴高采烈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抬起脚来告诉老师:“我买了一双新旅游鞋。”老师关切地说:“不错,不过踢足球时千万别穿,否则穿不了多久,鞋子就会踢出个洞来。”可严志新满不在乎地回答说:“没关系,破了再买就是了,这双鞋才元,找我爸爸报销。”这种一掷千金的高消费,很令老师咋舌。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而父母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法与父母的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

在家庭教育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父母同时也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讲究家庭教育方法,克服重智轻能,重养轻教的现象,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一天早上,上海市东郊某小巷内,王权正在自家的小店里忙活,突然,邻居的女儿小静冲了进来,哭着求她帮助。只见小静穿着汗衫短裤,光着脚,一根两指宽的包扎绳从颈部绕到胸前再把双手捆绑到后背,双臂大腿上满是一道道的红痕。见状,王权忙给孩子松了绑,孩子说她被爸妈打了,逃了出来,求王权千万别告诉她家人。当听到窗外父母到处找她的声音时,小静极为惶恐地躲到了王权家的床底下……

事发前天,小静偷拿了家里9元钱,并和三四个小伙伴一起逃了学。费了好大劲才寻回女儿的父母,当看见女儿又收拾了一个装有自己衣服的小包裹,并听女儿的小伙伴讲小静还要离家出走时,伤心之余,他们用擀面杖打了女儿,次日清晨又绑住孩子以防逃跑。

孩子优秀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更优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选择和运用方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讲究科学,讲究实际,要有运用方法的艺术。要根据教育目的和内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父母自己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运用教育方法。也就是说,选择教育方法要与教育目的、内容、条件等诸要素实现最优化的结合。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无论家务和工作多么繁忙,父母也要挤出时间来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但有些父母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恼。原因很简单,是因为采取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

方法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

姜桂花发现女儿心心在接受他人礼物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就微笑地对孩子说:“心心,你好像忘记说什么了。”心心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说什么,这时,妈妈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礼物给心心,我代表心心谢谢您!”心心听了妈妈的话,意识到自己没有表示礼貌,于是奶声奶气地说:“心心谢谢阿姨!”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深远。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都给孩子起榜样作用。

方法二: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林丽从小就尊重女儿点点。在他们家里,林丽从来都不会训斥和打骂女儿,是林丽干什么都用商量的口气,征求点点的意见。还有,林丽跟点点说话,经常使用“对不起”“谢谢”“这样好吗”“你看怎么样”“请原谅”等商量的口吻和客气礼貌的用语。点点在家里不但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参与家庭大事的决策。比如买家电、布置房间等家庭事务,林丽都询问点点的意见。

作为家长要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要求家长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我们要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尊重孩子,我们就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就愿意和你一起玩,并且会在玩的过程中,乐意与你进行心灵沟通。

方法三:让孩子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赏识是教育的真谛,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前进。

有个10岁的男孩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音乐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并向他的母亲哭诉。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素罗。

卡罗素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赞同的心理需要。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内心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担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所以,为人父母者,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恰当地赏识孩子。

方法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应该信任孩子,做他们的朋友,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好孩子。

小江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打游戏机,甚至背着父母偷偷去游戏厅。父母通过咨询一些专家得知,适当打游戏机,对开发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所以就托朋友从外地捎了一台游戏机,对于一直以为父母会反对他打游戏的小江来说,这件事对他的震动很大。后来小江到国外留学,有一次父母在他的博客上看到,有同学问他“到目前为止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小江回答说是“妈妈给我买了游戏机”。

信任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快乐。他们会在父母充满信任和友谊的目光与言语中,自己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

方法五: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自强

自强自主是事业成功的支柱,也是人生的坐标。依赖别人者,心无进取,学无长进,得过且过,碌碌无为,一旦面对挫折与困难,便束手无策;而自主自强者,能够正视弱点,刻苦拼搏,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顺畅。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了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需要耐心、时间和物质牺牲。孩子具备了自立的能力,不但给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十分有益的。

方法六:掌握“爱”孩子的分寸

由于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对爱孩子的认识也不一样,采取的方法、方式也不同,因而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

有一位妈妈,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后来她咬咬牙送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后来妈妈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妈妈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妈妈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妈妈哭诉无门,痛不欲生。她不明白,怎么自己对孩子十几年的付出,得到的却是冷酷无情的回报?

很多父母对孩子爱得过分,由爱转成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代替,没有原则的迁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知道替别人着想,养成孩子创造性差、自私、胆小怕事、依赖的性格。而且,由此派生出孩子不听话的诸多问题,给父母管教孩子带来了很多麻烦。

方法七: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哭丧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通过精学六艺,终成一代思想家。

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孩子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为此,父母们应当向孟子的父母学习,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方法八: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到被重视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

13岁的黄子薇是个懒散的人,小房子里总是弄得乱七八糟。那天是个周六,妈妈推开黄子薇的房门,进去帮她打扫卫生。“妈妈,你进来干吗?出去出去!”黄子薇很不高兴地朝妈妈挥着手。

“没看看你的房间脏成什么样了?”妈妈不顾她的抗议,拿起扫帚扫起来。

“你看见房门上的‘请勿打扰’的告示了吗?不要随便进我的屋子好不好?要进来也应该敲门呀!”

“那以后自己把房间弄整洁啊!”

“那是我的事,不要你管!”黄子薇一副不耐烦的口气。

“你这孩子,这是怎么说话呢?”

“妈妈,你应该尊重我啊。我也是人呀!”

妈妈生气地从黄子薇房间里退出来。一看黄子薇门上,真的挂着一个漂亮的挂饰,可以用手拨动,每拨一格就有相应的话出现。比如“我正在看书,请勿打扰”或“进门之前先敲门”等等。

父母应当具有保护孩子的权利的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明智父母应避免的7个教子误区

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往往凭个人的直觉和传统经验来进行施教,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甚至闹出了许多家庭悲剧。如果不能认识和避免这些误区,必然会害了孩子。

高大新从小娇生惯养,妈妈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妈妈的脾气很坏,对谁都敢骂、敢吵、敢打,唯独对她宝贝儿子百依百顺,即使高大新在外面惹是生非,打伤了邻居的孩子,也绝不讲儿子半句,反而把投诉的邻居骂一顿。高大新要吃什么,妈妈不管白天深夜一定要找来给他吃,稍有怠慢,便要大发脾气,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有时饭菜不合口味,高大新便把菜碗摔得粉碎。读初中后,他就学会了抽烟喝酒,妈妈也不加以阻止。有时晚上高大新还要邀集一些逃学的同学去吃夜宵,不给摊主付钱,还要大打出手。他后来因流氓罪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他的妈妈后悔莫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很多父母缺乏对孩子发展情况的研究,不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一味追求智力开发,过早地进行各种知识技能训练,作出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决策,致使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很重的学习包袱。

他们忽视孩子独立意识、良好情绪情感、良好品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这些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毋庸置疑,父母只要认识到且避免这些误区,就能避免很多教子中的遗憾,甚至悲剧。

小元10岁了,她性格内向,朋友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呆在家里。只要是出门,即便是到邻居家,妈妈总是千叮万嘱。邻居阿姨让她坐,她会说:“我不坐,妈妈说了,衣服不能弄皱。”玩的时候,她总是小心翼翼,比如玩捉迷藏她总是第一个被捉住,因为她根本就没藏,小朋友提醒她,她说:“妈妈不让我把衣服弄脏。”小朋友约好一起去看一个生病住院的同学,小元说:“你们去吧,妈妈让我玩后就回家做作业去。”

小元整天妈妈长妈妈短,无事不提妈妈,玩的时候怕妈妈这妈妈那,妈妈的命令和规定始终控制着小元,她的行动围绕着这些命令和规定转,玩的时候一点也不尽兴,小朋友嫌她麻烦,都不太想跟她玩,还嘲笑她是妈妈的“应声虫”。但嘲笑起不了作用,小元的“妈妈病”已成为了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孩子的成才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父母迫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vwih.com/fyyy/144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