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正确看待这些因素带来的阳性结果!哪些因素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1.生活习惯饮食(例如动物肝脏类),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检测。2.药物影响(1)华法林:主要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肝素:主要影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延长1.5~2.5倍(进行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尽量在药物浓度降低或者药物过了半衰期后采血);
(3)抗生素: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可以造成PT、APTT的延长,有报道称青霉素含量达到2万u/ml血液时,可使PT、APTT延长1倍以上,INR值也延长1倍以上(曾有报道静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异常的案例);(4)溶栓的药物;(5)输入脂肪乳类的药品可对检测结果干扰,遇到严重脂血标本可以通过高速离心来降低干扰;(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噻氯匹啶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3.采血因素:(1)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通常为1:9,并充分混匀。有文献报道,抗凝剂浓度的增加或减少都对凝血功能检测有影响,血液量增加0.5ml时可缩短凝固时间;当血液量减少0.5ml时可延长凝固时间;(2)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混入;(3)压脉带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min,压脉带压得太紧或时间太长,会因结扎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注入血液太用力也会使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4.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影响:(1)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Ⅴ极其不稳定,随着放置时间延长,保存温度升高,凝血活性逐渐消失,因此血凝标本采集后1小时内送检,2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引起PT、APTT延长;(2)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分离血浆加盖冷藏2℃~8℃保存。5.中/重度溶血、脂血标本发生溶血的样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相似的凝血活性,可以缩短溶血血浆的TT、PT、APTT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6.其他低温、酸中毒和低钙血症均可导致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凝血结果异常就一定会出血吗?
正常人凝血功能的代偿能力强大,临床上,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0.8g/L,凝血因子活动度大于正常的30%,凝血因子在正常水平的40%~50%时候,血小板计数不小于30×/L,即使PT和APTT值有所延长,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对一些获得性或者遗传性的凝血因子缺乏,上述指标可以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例如,仅是凝血因子Ⅱ缺乏时,患者可以出现APTT延长,却基本不存在浸入性操作或手术出血的风险;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当凝血因子ⅩⅢ和α2-抗纤维蛋白溶酶缺乏时,患者的PT和APTT均为正常,但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却可以导致致命的大出血。但是,有出血风险的人群一般平素会有出血史,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所以询问病史很重要。凝血异常时为什么需要